返回

齐天传

第103部分阅读

不住问道:“谛听神兽整日伏在地上,他是有多少觉要睡?”

地藏道:“他哪里要睡觉,谛听谛听,整日聆听便是他的修炼法门。”

悟空啧啧称奇,这般修炼手段倒是闻所未闻。

地藏环顾这座石室一周,伸手一拢,虚空中便现出一个水罩来——不,不是水罩,而是内外气体流转不同,看起来像两个空间。地藏对悟空道:“进去!”

悟空知道地藏要助自己修炼,便毫不迟疑进了这个空间之内,耳边响起地藏的声音,道:“此中廿载一日,每隔十年,我将宇道之体悟传你一次,你且慢慢领会便是。”

二十年一日!悟空不由得心中震撼,地藏只随手一挥,便可构造出如此厉害的空间来,这本事只怕无几人能做到吧。地藏此举只怕耗费许多法力,自己可不能辜负他才是。

悟空静静坐下,一切不想,只觉地藏传来一丝神念,直入自己脑海之中。悟空慢慢体悟地藏这道神念,如同在暗夜中看到了一丝微光,欣喜若狂,原来入圣要从这里开始!他收拢心神,进入了一种玄妙的状态之中……

观音离了已成废墟的自在宫海底,心中升腾起一丝怪异的感觉。

按常理论,无论自在宫与大五行灵血阵都耗费她许多心血,今日一朝倾塌,观音虽稍有心痛之感,却不如心中如释重负来的更强烈一些。明知如来将会重责,观音却也没有了许多惧怕,或者这事便是天意吧!

再想起那个诡异的字条,观音更是一丝负疚也没有,平心而论,她为如来做的够多了。她甚至有些期待,自己还有没有可能重投门庭?如果那个字条的主人是三清……

不觉间到了落伽山,观音居上下望,落伽山依旧如往日一般静美。龙女站在莲花池前观鱼,木吒在后山竹林与哪吒闲坐,空中仍有二十四诸天巡视……这是我的家啊,观音掩去面上失落,换上永恒不变的微笑面容,落在了莲花池旁龙女身畔。

龙女见观音来了,也只微微侧身一望,便接着观鱼。

观音道:“游来游去,总出不了这池子,有什么好看呢?”

龙女头也不回,喃喃道:“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刚一说完,她忽觉不妥,忙对观音道:“龙女一时失神,菩萨勿怪。”

观音摆摆手,道:“我岂会怪你,你这句话……是自何处看到的?”

龙女语声低了下来,静静道:“是龙树说过的。”

“龙树,龙树……”观音念叨了几遍,道,“这话说的,妙啊!”

二人对立片刻,观音收回飘远的目光,问道:“你当年离了龙神,愿随我来南海,可曾后悔过?”

龙女不解道:“为何后悔?”

观音又道:“他日若我普陀落伽山成不可容身之所,你又何去何从?”

龙女见观音表情严肃,勉强笑道:“菩萨说笑了,哪里会有那么一日?”

观音道:“你虽名为我侍女,其实这天地间,唯我二人能相互排遣些寂寞,却和姐妹也没甚么分别的,我方才所说,并不是虚言。”

龙女道:“菩萨既然知我,可曾见我在意过什么?”

观音点点头,道:“好吧,看来,是我在意太多了。”

观音缓缓步回莲台,目光不经意又瞥了一眼池中之鱼,心中自问,不知我能否脱出这一池之水呢?

便在此时,观音神色一凛,凌空飞起向西方迎去,只见阿傩尊者驾云前来,见了观音先施一礼,道:“观世音菩萨,佛祖托我来传个话。”

观音还礼道:“尊者但讲无妨。”

阿傩道:“这第一句便是,唯我佛门净土,方有自在花开。”

观音面不更色,心中却泛起波澜,原来自在宫一事如来早就知道,他始终未曾警示自己,自然是有把握将自己牢牢掌控住。这句话不用过多解释,便是劝观音收心的,观音仿佛听到如来在耳边道:“自在宫一事,我不怪你,今后可莫要再妄动杂念了。”

观音道:“我记下了,第二句呢?”

阿傩道:“第二句是,取经之事不可误,半月之内促阴阳!”

听完这一句,观音心中大惊。促阴阳……如来知道那张字条!那便说明,如来知道自己已知唐僧便是阴阳神猿一事,也知道自己对他的恨意了?若是如此,还有什么是他不知道的呢?

观音强自镇定,向西方施了一礼,道:“弟子谨记!”

阿傩见观音自称弟子,急忙闪在一旁不敢受此称呼,他虽不知如来此语何意,但见观音神色有变,自然知道此事非同小可,回去定要和佛祖一字一句详报。

观音施过了礼,问道:“第三句呢?”

第三卷 途漫漫 第三九二章 白玉珠

阿傩道:“这倒是件喜事了,第三句便是,再入灵山,你即成佛!”

观音面上一喜,道:“多谢尊者!”

阿傩双手合十,与观音客气几句,便转回灵山去了。

观音望着阿傩背影渐行渐远,玉面俏容蒙上了一层阴霾。这三句话,细究起来,其实一句比一句阴狠。第一句还则罢了,无非叫自己一心侍奉佛门;第二句却是赤裸裸的威胁了:你观世音没有什么能瞒得过我如来佛祖的!只是观音无论如何也想不通,如来是如何知道那张字条存在的呢?

第三句最令观音胆寒,成佛?灵山诸佛观音见得多了,一个个如同行尸走肉一般,张口闭口都是佛经法典,实在索然无味到了极点,自己若也成佛,还不如干脆死了算了!这个成佛,也说不好是如来对自己的拉拢还是恐吓了,或许在他眼中,每一个释门中人都是愿意成佛的吧,但这点如来却真看错了!我观音菩萨,偏偏不愿成佛!

但是,眼下便有一件大事等着自己去做。“半月之内促阴阳”,如果唐僧真的不走了,便要使出那个法子了吗?如来传给自己的那个法决,一旦念出,唐僧便真的能继续西行?难道如来将唐僧操纵成一具木偶傀儡了吗?

半月之后,自己是按照如来指使行事,还是另想他法,再谋生路?

观音此时大为犯难,身子伫立在落伽山附近海上久久不动,海风强劲,将她白色裙袂吹得猎猎作响……

悟空身处狮驼岭中,不知人间岁月更迭,自己已沉浸在地藏送他的那一缕神念当中。

这缕神念里,蕴含的是地藏自混元金仙巅峰跨至混元至圣的所有感悟,悟空也不知思量了多久,才渐渐摸索到了一点苗头。

原来在此天地之间,无论是人是兽,凡有九窍皆可成仙,其中有许多玄妙之处。

所谓九窍,乃是两眼、两鼻孔、两耳、口、下身水道与谷道也。

有经云∶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天地交而生化万物,反而推论,人便是秉天地阴阳之气而生。是以人之形身,应天地之日月、星辰、山川、溪谷等等。

而人之九窍,上三窍如眼鼻耳皆为偶数,下三窍口、水道、谷道皆为奇数。奇偶之间,又称为人中,此非巧合,有根有据也。

又有五脏皆与九窍相连,肝开窍于目、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及前后阴等等。五脏之中,肺、心、肝为阴中之阳,故而开窍皆偶,脾、肾为阴中之至阴,而开窍皆奇,此天地炉锤之妙用也!

盖因九窍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交互,上下和平,水随气而营运于外,是天地交而九窍通也。若阴阳不和,则九窍闭塞,水道不行,则形气消索矣。

而修仙者既与天地同根,本身便自称宇宙。常人生不过百年时光,自然难以发觉人之身体竟有如此大的玄机。

修仙者要练的,便是发现自身的奥秘,终其一生,要与天地宇宙息息相通,方为大乘!

常有仙人傲然道:“我命由我不由天!”便是把握住了自己的命运,自信能与天地共长久。因此修真养性,练得乃是性命双修。先天元神、后天识神、五脏六腑、八脉九窍……皆是自身这个小宇宙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混元金仙和混元至圣,分为仙途中两个极为重要的境界,如果说混元金仙是懵懵懂懂知道了自己身体的奥秘,那么混元至圣便是看清了自己,并且将自己的身体向着一个小宇宙的目标进行改造。

悟空想通了这点,终于明白为何有人能自创一界了,原来一入混元至圣境界,首要学会的便是“宇”的奥妙,也便是空间之秘密。悟透了这个,想要自行建立一界,实在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

他再回忆自己在如来掌心中的那场经历,如来以混元金仙的修为强行造出一界来,虽有强大的经验和阅历作为辅佐,但终因修为不够——或者说尚未达到创造一界的条件——而露出了破绽,被悟空逃脱!

而无论是燃灯所创的斜月三星洞或三清共建的三界,都比如来掌中之界不知稳定了多少倍,看来不入混元至圣,对空间的理解确是难以达到创界要求。

说归说,悟空虽想通了这个道理,但想和做绝对是两回事,地藏成圣不知几多年头,所感所悟岂能一刻参透?

悟空便在这地藏为他辟出的空间内冥思苦想,直到将地藏所传体悟得再透彻不过,却也没有太多进境。悟空不禁自问,是自己太笨了吗?他却不知道,凡人修道,必要先知其理,然后再经年累月打坐熬磨,方可如滴水渗岩般慢慢领会。悟空从未经历过这样的过程,自然心急。

便在此时,他心思一动,想起了真武给自己的那颗白玉珠子。

真武曾说,这颗白玉珠子内有他对宇宙之感悟。咦,地藏王菩萨传给自己的也只是“宇道”,并未涉及到宙合之事,真武难道跨过了“宇”之界限?

不!不可能的,连元始天尊也未超越混元至圣,真武又怎可能。悟空神念入怀,落在那颗白玉珠子上,神识探入,但觉一股庞大的气息笼罩过来。

这股气息威势惊人但又驳杂无序,悟空仔细甄别,驳杂是因真武修炼所走的道路和寻常人大为不同。原来真武龙神是万鳞之长,他所走过的修炼道路和其他拥九窍者大为不同,既有自天地自然的传承,亦有自己后天的顿悟。

悟空看到这里,头脑中蹦出一个想法来,五类之王,是天地认定的吗,为何要分做这五类,又有何依据存在呢?他也知道,此事即便直接去问祖龙,十有八九也没有答案,大致便答一句“天生如此”罢了。

但悟空身份特殊,凡事都要深究下去,他旁的不看,专看祖龙自天地自然传承的这股力量,这其中,既有神通又有功法,什么炼体之道、淬麟之法、砺牙磨爪、行云弄雨……这哪里是什么天地传承,分明便是旁人教的!

悟空心想,自己虽不知麒麟、凤凰如何,但料想大致也和龙神大同小异。说白了就是,他们所谓的天赋神通,乃是由旁人传给他们的!

这个人……纵使悟空想像力非凡,也难以估量他的存在了。五类之王自上个会元便存在,所以从理论上来讲,传他们神通的这个人每个会元都应存在才对。再回想起和玄女的对话,两会元天地同,那么,五类之王也和燃灯一样,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燃灯是天地生,真的就是如此吗,会不会也和五类之王一样,也是旁人造就出来的呢?既然其他四类都是指定人选,为何蠃类之王又时常更替,人类和其他四类又有何不同呢?

悟空只道真武这白玉珠子内只是修行感悟,不想一进来便遇到好大一个疑团,他强将心中疑问按捺下来,定了定神,开始深究真武对宇宙之悟。

地藏为悟空创出此界来,是要他在此静心修炼,悟空若胡思乱想,岂不枉费了地藏的好心?悟空终于心无旁骛,钻研起白玉珠子中的奥妙来。

也不知耗了多久时光,悟空将内中功法神通大致浏览一遍,许多功法因体质所限,并非他能学会的。但一些龙族的变化之术倒真如真武所说,的确可与燃灯所传的三十六变各占胜场,而这些神通,都是祖龙传承神通中的内容。悟空又仔细遴选一遍,拣出了三门最实用的。

第一个功法叫做行云弄雨,这神通和三十六变中的呼风唤雨大致相仿。那一日在燃灯定光殿中,悟空说自己学会了“呼风唤雨”,却被燃灯讪笑,看了行云弄雨后,悟空才知,自己所学不过皮毛而已,真正的行云弄雨术施展开来,真可叫天地变色。换个说法便是,云能换天雨能灭世!第二个功法叫做假死重生,这个倒是和三十六变中起死回生差不离。也是悟空未曾练会的一式神通。第三个功法叫做颠倒乾坤,这一式神通和三十六变中斡旋造化、颠倒阴阳都有些类似,却又大同小异。

悟空记下了这三式神通,越来越肯定,传给真武神通这人,和燃灯定然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真武神通之中,许多与三十六变触类旁通,悟空自然如获至宝,如痴如醉地在里面修炼起来。这枚白玉珠子就如同一个宝库,悟空只粗粗浏览一遍,心中所得比地藏给他的那缕神念还要多上十倍不止。

只因真武制作这白玉珠子,乃是随心随性,就好比一个人由浅至深的修道历程,内中所含虽比不得地藏的深奥,但强就强在有了来龙去脉,悟空能看得懂。

地藏为提高悟空修为,自然也不遗余力,但他从未有过授徒经历,他给的那缕神念,说的不客气一点,只是一个圣人拿出的修炼结果,纵使悟空有天赋聪慧,也难以一时间琢磨明白。

第三卷 途漫漫 第三九三章 死念生

通风守在唐僧身旁,看着他悠悠醒转过来。唐僧睁开眼睛,看见通风关切目光,再回想起睡前之事,露出又惊又喜神色。

通风道:“你可好些了?”

唐僧点点头:“好的不能再好!”

通风笑道:“这是什么话,总要更好才行。”

唐僧摇摇头,道:“悟空给了我一颗蟠桃,我吃了这蟠桃后记起许多往事。”

“往事?你指的是什么?”

唐僧道:“我轮回十余世,大半时光都是在一座高塔之顶渡过。”

“高塔之顶?那座塔在哪里,又是什么塔?”通风也听出唐僧弦外之音,这座塔既然用来囚禁阴阳神猿,必定有不可说的隐秘存在。

唐僧道:“那座塔,是灵山上最高的佛塔,塔名浮屠。”

通风道:“浮屠塔?这个却从未听说过。”

唐僧道:“此塔是灵山禁地,无几人能进去的。我在那座塔顶,不知住了几多年头,一世一世过来,只觉我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自身体中一点点流逝,终于到了这一世,我转成凡人。”

通风感同身受,心中也十分难过,问道:“你前世是如来二弟子金蝉子,却又因何遭贬转生东土?”

唐僧忧伤道:“金蝉子这一世,与之前相比,还算难得的自由,至少不用被禁锢于那片方寸之地了。”

唐僧看着通风,苦笑道:“世人皆道我轻慢佛法,于如来座前大放厥词,你用心想想,我岂会做那般傻事?”

通风身躯微震,凡知取经之事的,都只道金蝉子因轻慢佛法被如来贬至东土,而通风身为造化神猿,却比别人多了一层想法。他知道唐僧身份后,却认为是唐僧记起自己阴阳神猿身份来,自然对如来恨之入骨,所谓以下犯上,其实乃是前仇。听唐僧这般一说,通风知道,这其中必定还有隐情。

唐僧接着道:“我清楚记得那一日,便在如来座前,我脑中忽地开启了一道缝隙,有许多匪夷所思的记忆涌了上来,当时我还不知所措。现在想想,那时应是我醒来的征兆。”

通风问道:“之后呢?”

唐僧道:“我当时一时蒙住,不知如何是好,但也知此事恐怕事关重大,便故作镇定要掩饰过去,不教旁人看得见。”

“哪知就在我初醒的那一瞬间,我看见如来座前那朵金婆罗花闪过一道异样光芒,然后如来便含笑将它拈了起来。”

“我那时心中便有一种极为不祥的预感,仿佛自己站在了生死关头。”

通风插一句道:“你那时可知自己本来面目?”

唐僧道:“自然不知,那些记忆碎片乱七八糟,还没容得我将其串联起来,如来便骤起发难!”

通风急问道:“难道是——”

唐僧点点头,道:“自然是他,我怎会那么傻,在大庭广众之前和如来叫板,岂不是嫌自己活得长了?”

通风本要戏侃一句:七神猿中便数你最怕死,但还是没能说出来,只默然点了点头。

唐僧道:“我之后所言所行,其实与我并无半点关系,那时全身都不是自己的,也不知如来施了什么邪法。”

通风道:“我明白了,你醒来如来便立刻知道,那他只怕在等着这一刻呢,贬你去东土,是他心中早就布下的一个局,不然又为何偏偏在上一世将你从那浮屠塔中放出来。”

唐僧道:“便是如此!”

通风道:“那你可知道如来为何非要你去取经?”

唐僧摇摇头,然后恨恨道:“我虽不知内情,但他要做什么,我总不能教他如愿的!”

通风想了想,不解道:“我仍不明白,如来是用什么法子知道你将醒的,造化之事,只造化一脉清楚,如来既非盘古鲲鹏,又非造化神猿,这个……”

唐僧道:“此事我也想了好久,隐隐觉得,奥妙应在那朵金婆罗花上。”

“哦?那是什么东西?”通风问道。

“金婆罗花,其实乃优昙花异种,《法华文句》中说道:优昙花者,此言灵瑞。三千年一现,现则金轮王出。”唐僧道。

通风笑道:“你说起经文来,我自然半句不懂,但你是阴阳神猿,金轮王出,和你有何干系?”

唐僧道:“金轮王乃是转轮圣王的三十二法相之一,转轮圣王乃是自开天辟地以来的王中最尊,万王之王,万佛之佛。”

通风摇头道:“无稽之谈,论起这天地,还有谁能比我七神猿知道的更清楚么,我从来就未曾听过有什么转轮圣王。”

唐僧面上隐现忧色,道:“七神猿虽是混沌所生,但我等自生下来始,便入了一个大局,时时刻刻为人操控,你可有同样感触?”

通风一怔,唐僧说的乃是实话,他不得不承认,便问道:“你是说,七神猿是在被人利用?”

唐僧道:“这倒不能以偏概全,但若说我等对天地的参悟超过如来,那我是绝对不信的。我七人即便彻头彻尾醒来,所知也只限于混沌而已,有谁知道,混沌之前还有什么,混沌之后又有什么?”

通风大为震惊,他可从来没有过这等想法,只道混沌便是至高无上了,于是问唐僧道:“你怎么会这么想?”

唐僧道:“我自然是没有这般能耐,但我与悟空相处日久,不觉间但觉悟空言行,实在是天马行空,耳濡目染之间,我也有了些微改变。”

通风陷入沉思,良久才道:“或许,你说得对吧。”

唐僧笑道:“对错又能怎样。”他伸了个懒腰,长吁一口气,道,“此刻但觉说不出的自在,出洞走走可否?”

通风道:“有何不可?”

唐僧道:“这里是何地界,你可是与悟空商量好的在此会面?”

通风笑道:“无需商量,这里叫做狮驼岭,再往西便是狮驼国,虽称作国,却已无了人烟。此时有我齐天岭妖兵进驻,西方但有风吹草动,我等即刻便能得知。”

“岭中更有上古三位大神坐镇,你还有何顾虑?”通风道。

唐僧笑道:“我只此微贱之躯,何虑之有,只是唯恐给旁人带来许多不便。”

通风道:“这可是外行话了,齐天岭中虽大都是妖,却自有一颗公正心存世,所行所举,并无一事需要遮掩的。”

唐僧似是未听见通风的话,神情怅惘,移步向外走去,通风虽微觉诧异,但也未在意,跟在后面出了洞。

这之后,通风便陪唐僧每日在山间游玩闲逛,看似无所事事,其实对唐僧来说,这实在是难得的快乐时光。有生以来,除了第一世生做阴阳神猿时无忧无虑,便数这几日最为自由了。

唐僧闲玩了几日,心中隐忧慢慢袭上心来,阴阳神猿对生死之事最为敏感,他已能觉察得到,自己恐将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通风虽说狮驼岭是极安全的地方,但自己的感应却绝不会错,而且,他能隐隐感觉,自己这一世的生命,仿佛又行到了尽头。

阴阳神猿,号称懂人事,晓生死,辨祸福,善避死延生,七神猿中,说他最是怕死其实也不假。但就是这最懂祸福,最能避死延生的神猿,却偏偏在七神猿中死的次数最多,岂不是造化弄人?

每当死亡来临时,唐僧便会自心中升起一种无边的空虚和恐惧,正因为最晓生死,他比任何人都要怕死。莫说夺他性命,便是西游路上见到妖怪,都会浑身瘫软,这乃是与生俱来的、早已根植入灵魂的本能,与勇气无关。

渐渐,通风也看得出唐僧这几日有些不对头了,但无论他如何询问,唐僧总是三缄其口。

这一日,通风使出手段,带唐僧来在狮驼岭一座峰头上,刚刚落定,唐僧脸色顿时变得煞白,通风急问:“怎的?”

唐僧道:“终于来了。”

“什么来了?”通风再问。唐僧还未答,但见东边一个人影飘来,云上站立的正是观音菩萨。

通风抚慰唐僧道:“莫怕!”

果然通风话音刚落,自狮驼岭洞中飞出三个人影,乃是木神句芒与九灵元圣、牛魔王。观音看看句芒,视若不见,直朝唐僧飞来。

句芒长生树抖出,瞬间到了观音面前,观音见句芒出手迅疾威猛,被迫退了回去,道:“木神误会,我只是要问唐僧几句话。”

句芒喝道:“那便离远些!”

观音点点头,道:“好!”

唐僧却先道:“观音菩萨,你与我一般皆被如来掌控,还执迷不悟么?”

观音微笑道:“休得胡言乱语,我乃是灵山驻世四大菩萨之首,了了此事,我便成佛。”

唐僧哈哈一笑道:“自欺欺人!”

观音做一幅苦口婆心模样,道:“玄奘,你再熬几日,便可得正果金身,他日在我之上也未可知,为何偏在此时被迷了心窍?是不是被齐天岭妖精施了法术?”

唐僧点点头道:“我确是被人施了妖术,只是那人便是你口中的佛祖如来。”

观音叹道:“糊涂!这么说,你是执意不再西行了?”

唐僧道:“莫说西行,我明日便要往东回转,去和东土唐王做个交代!”

第三卷 途漫漫 第三九四章 连心杖

木神句芒唯恐观音动强,为稳妥起见,他跃至唐僧身边,和通风一左一右,将唐僧护住。

牛魔王喝道:“观音,人家不愿取经,还有强求的吗?你西天那劳什子经文是没人要的东西么,还要强买强卖?”

观音笑道:“诸位莫要草木皆兵,我今日来,只要问问唐僧,看看他心中想法,凭我一人之力,难道还能将唐僧夺了去不成?”

牛魔王哼道:“尔等诡诈,不得不防!”

唐僧道:“我既知真身,自然不会再往西去了,你为此事也险些丢了性命,还不迷途知返,倒比我更可悲了。”

这件事情,观音委实为难了许久,思量再三,还是决定听从如来,但她心中已暗自决定,做完此事,亦不去灵山为佛,只求换条生路而已。观音知道,自己现在处于极为微妙的境地,一个不慎便恐将断送后路。自己恼的是,那个暗传字条之人始终未曾出现,令自己实在无法抉择。眼下面对的威胁便只来自于如来,不管如何,先将这个关口过去再说。

观音道:“好,我再问你一句,真经,你到底取还是不取?”

唐僧讥讽笑道:“观世音菩萨何时这般啰嗦了,我便是不取,你能奈我何?”

观音见唐僧与往日态度神态大相径庭,知道唐僧已再不是那个唯唯诺诺的凡夫俗子,而是寻到了自己本来面目的阴阳神猿了。观音看着唐僧,心中不禁自问,好歹他是寻到了本身,我呢?

但这念头也只一闪而过,观音可没忘了自己此次来的目的,她喝一声:“唐僧,你莫后悔便好!”

唐僧转身对通风道:“西天中人,个个面目可憎,咱们回洞去吧。”通风点点头,二人迈步往回便走。

观音狠狠心,口中诵道:“我是梵王,大梵天王,无造我者。我自然有,无所承受,于千世界最得自在,善诸义趣,富有丰饶,能造化万物。我即是一切众生父母!”

唐僧也识得这段经文,观音所说乃是《长阿含经》中的一段,并无什么稀奇,他仍头也不回往山下走,只听观音又诵道:“造化之主,主天地之性,主微尘,主法非法,主天内天外!造化连心,心心相印!”

观音念完这段经文,骤变突生,只见狮驼岭主峰洞中飞出一根人形怪异兵刃。这物事似是有头有脚,仔细看去,那头并非是头,而是一个圆环,而双臂双腿也闪耀这亮色光芒,每肢上各有两环。

观音看见这东西也吃了一惊,这兵刃……竟是九环锡杖!九环锡杖不知为何变成了这般怪异模样,更自己从洞中飞了出来,直奔唐僧而来。

观音立时想通,这个九环锡杖是如来给她,再转交给唐僧的。当年如来给了自己五件法宝,自己逐个仔细查验,这个九环锡杖和紫金钵盂都平平无奇,并未有何机关,此时,怎么竟变成这般模样了?

句芒与通风离唐僧最近,他两个见九环锡杖变得奇形怪状隔空朝唐僧飞来,横在唐僧身前挡住。

句芒提起长生树朝九环锡杖卷去,按他想法,这一鞭出去,定是手到擒来,哪知碧绿长生树触到九环锡杖,竟如同击在虚空之上,九环锡杖毫无阻碍穿过了鞭影,仍朝唐僧飞过去。

通风大惊,手中苗刀掷出,击在九环锡杖之上,也同样未受丝毫阻隔便穿了过去。错愕之间,九环锡杖在空中一闪即逝,一道银光钻入唐僧体内不见踪影。

众人立时错愕,这到底是什么东西,眼看着有形有质,却偏偏可望而不可即,连木神都拦它不住。这物事钻进唐僧体内,定不是好东西!

便在这时,只见唐僧身子变得僵硬起来,脸上扭曲变形,似是有说不出的痛苦,双手向前伸去,不知想要抓住什么。

悟空在地藏为他造出的界中苦苦修炼,每隔一段时间,地藏便会再传来一缕神念,悟空自修行以来,除了在三界中修习五行之术,便数这次修炼最为艰难。地藏所传神念与真武的白玉珠子恰恰相反,乃是极为精纯扼要的宇道之术。这二者相辅相成,悟空徜徉在各类神通功法间不能自拔,有生以来第一次感觉到修炼是如此快乐。

也不知在此地呆了多少个年头,终有一日,悟空但觉混元道果上阴阳二叶突变,道果中造化之力俱都涌到这两片叶子之上,顷刻间,阴阳二叶渐有凝实之象。而就在此时,道果中造化之力却变得空空如也。

悟空一阵叫苦,他身上最后一颗蟠桃已给了唐僧,此时除了玄女给自己的那颗黑色丹丸,再无能增添造化的宝贝。而玄女说过,这颗丹丸要成圣之后才能服下,这可如何是好?成圣所需的造化也不知多少才够,难道这次机会便白白错过了?

悟空正在左右为难,忽觉他身处空间之内顷刻间被造化之力充满,更令他惊异的是,这股造化之醇厚精纯,竟丝毫不弱于母树蟠桃,悟空不及多想,赶紧施展功法,将这造化吸入体内。这股造化也不知来源何处,竟有源源不绝之势。

悟空将此造化尽数吸入混元道果中,再经五行流转弥补阴阳二叶所需,周而复始,约摸过了半月有余,阴阳二叶终于自先前的雾霾状态变作两片实实在在的造化之叶,自此之后,修为稳如磐石,再也动不得分毫!

阴阳二叶凝实之后,再不旋转,连那混元道果也停了下来,两枚叶片上射出两道光芒。

与此同时,悟空头脑中也觉一片清明景象,内视之下,整个肉身在那一黑一白两道光芒的照射下,似是变作无边无际,形成一个玄妙的空间。在这光芒的照射下,这片空间内忽而闪过一个造化星点,然后这星点便自远处飘来,融入阴阳二叶当中。

每融入一个星点,悟空便觉体内造化有所增长,每个星点中所含造化虽微乎其微,但胜在时刻不歇,这可比混元道果旋转增长造化快了许多。

这一刻,悟空知道,自己在地藏的帮助下,终于跨过了成圣的门槛,此时他自然心痒难挠,恨不得此时便出去,将自己所学神通尽数施展开来,看看圣人之能到底有多大。但身周还有许多造化之力,可不能就这么糟蹋了。

悟空稳住激动的心情,兢兢业业一丝不漏,将这空间内造化吸收得一干二净。静坐冥思,再印证之前所学的地藏与真武所传神通,将宇道之妙认真体会,这才发现,二人所教都是极为实用的道法。

若非如此,单凭自己去悟,却不知要几百几千年才能成功。而领悟了宇道,悟空也知道,真武所说的宇宙之术,其实乃是空间与时间的变异。真武入圣不知几多年头,对宙合之道也只一知半解,但他仍将这些微领悟传给了悟空,倒真令悟空心中十分感念了。

悟空并非好高骛远之辈,眼下宇道只是初成,哪里还敢贪多,何况白玉珠子就在自己手中,来日方长,慢慢体会便是。

此处空间有限,悟空虽多学了些神通,却无法施展验证,只能在此钻研其他。他虽知唐僧仍在狮驼岭,但地藏王菩萨在外面相守,又有齐天岭三尊大神护着,悟空自然再放心不过。

这时,悟空忽然想起,这时可以服下玄女给他的那颗黑色丹丸了。想到这个东西,悟空好奇之心大起,玄女会给自己什么宝贝呢?他迫不及待伸手入怀,将那黑色丹丸掏了出来。他并未心急捏碎,而是先用玄空法秘诀仔细查看了一番,这一看才发觉,自己右瞳中星点闪烁比之前快了许多,而左瞳之中的星光竟变作常亮不熄。悟空想起之前的猜测,果然左瞳主宇,右瞳主宙,自己宇道一成,左瞳中星点便稳住了。

便在这时,悟空忽然身躯一震,神情呆滞,而后便有铺天盖地的痛楚自灵魂深处袭来。

此时只觉面前景象立变,原来是地藏伸手将这空间撤去,只见地藏神色不善,皱眉道:“阴阳有事了!”

悟空强忍痛楚站起身来,地藏一拉悟空,跃上谛听背脊,二人一兽如魅影一闪,便出了狮驼洞。

齐天岭一座秀峰之底,驱神圣猿王禺正在地火之中操纵斩神圈,那圈子忽上忽下跳跃,斩神圈内环上,地火焰锋舔舐,渐渐镌刻出一道符文来,眼看此符文印痕越来越深,王禺忽然呆住,而后张口喷出一口鲜血来,再收起斩神圈,风驰电掣出了地底,他在齐天岭中寻了一遭,见聪明神猿瘫卧于一座石洞之中,王禺唤起聪明神猿,二人一齐朝狮驼岭赶来。

北海海眼深处,无支祁正和覆海蛟隔案闲谈,忽然脸色大变,颌下白色胡须根根直立起,硬生生咽下胸腹间愤懑之气,腾身穿透宫殿之顶,直朝水面而来!覆海蛟知道出了大事,急忙在后面紧紧跟随,只是他远不及无支祁御水之功,须臾便被甩得好远,待他出水面时,已不见无支祁踪影,覆海蛟想了想,便奔齐天岭行来。

第三卷 途漫漫 第三九五章 向西走

齐天岭上一片宁静,覆海蛟寻了一圈,找到大禹,将无支祁反常出了北海一事说了,大禹道:“并未来此,莫非是去了狮驼岭?”

覆海蛟起身便走,大禹看覆海蛟脸色不对,他在岭中找了一周,发现聪明神猿不知去了何处,于是急匆匆寻见了麒麟,麒麟想想道:“速去狮驼岭!”两人唤上后羿,驾云朝齐天岭赶来。

九幽之渊,地底极深处,后土恢弘宫殿之中,一个小猴端坐一界之中,肉身如雾如尘,虚实相间,正是努力凝成肉身的通臂神猿。便在唐僧被造化连心杖钻入体内的那一刻,通臂神猿心口一痛,肉身似是要散了一般,他勉力稳住,面上露出震惊神色。稍一甄别,便要起身出界,恰在此时,后土自外面步入,看见通臂神猿形状,心惊道:“怎一点进境没有?”

通臂神猿与后土传了神念,只说阴阳有难,后土想想,伸出玉手罩在通臂头顶,助他将身躯重又凝实,道:“你去也是无用,在此安心修炼便是。”

通?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