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灰飞烟灭。
世族到处传播着这个消息,郭嘉反驳了没人信,也不能反驳。
郭嘉这时才感到一种绝望,一个寒门,在军中哪怕地位再高,可是没有背后的势力支持,根本没有话语权,以前自己一直避免与世族冲突,还能混个军师祭酒当当,哪怕没什么权利也逍遥自在。
可是现在世族给自己扣屎盆子,自己竟然还是无法反抗。
但是无论曹操和郭嘉都没想到司马懿这一招真正的目的,在与击倒荀彧,郭嘉聪明厉害,但是毕竟只有一个人,荀家可是一个大家族,要从荀彧手上,那可太难了。
自从世族开始给郭嘉扣屎盆子后,荀彧来找过司马懿一次,还问过其他当初坚守颖水的将领,都是为了核实留下天子的命令是谁下的。
可是司马懿穿的是谣言,可是连自己都欺骗进去了,自己都不断催眠自己那就是郭嘉献的策,荀彧能问出什么。
三人成虎,在群情汹汹之下,荀彧真的有些相信了,而且荀彧觉得曹操这种枭雄,在自保和天子之间选择自保,实在是大有可能,更加笃定就是曹操示意郭嘉,然后郭嘉将天子留给司马懿的。
司马懿心中有一些得意,虽然自己有才名,可是世人还不知道自己真正的才能,要是荀彧知道司马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很深的了解,或许不会上当。
可是偏偏司马懿现在只是和当初隆中的诸葛亮一样,只知道有才,很有才,可是具体咋样没人知道。
郭嘉坐实了罪名,荀彧怀疑了曹操,司马懿眼看自己的计划正在有条不紊的执行,可是偏偏这时候川军要进攻。
司马懿可是知道曹操心里跟明镜似的,要是川军进攻,他就有理由不顾世族反对,重新启用郭嘉,那些世族胆小怕事,生怕司马懿和郭嘉内斗不能挡住川军,必定默许。
这样一来,自己的计划岂不是前功尽弃。
司马懿想不通川军为什么进攻,只觉得刘璋就是个疯子,而联系到以前川军进攻汉中荆州西羌南蛮,都是很不利的情况下出兵,司马懿丝毫不怀疑这次川军也是动真格的。
司马懿终于放下了手中的事情,前来陈留觐见曹操,曹操本来在准备将都城迁移到黄河北岸的邺城,可是川军进攻,迁移的事情不得不停下来,立即聚集文武商议对策。
听说司马懿到来,曹操忘履相迎,自从颖水后,司马懿虽然与徐晃一起统军,又帮着曹军征召新兵,但是并未正式任职,也没有来见过曹操,这次前来,曹操带了众文武来迎接司马懿。
司马懿曾经两次言中,第一次是不打关中之战,第二次是提前撤出许昌,虽然都没被采纳,可是事后都证明是绝对正确的决定。
第一次让曹军损失了四十万多大军,第二次更是让曾经反对撤退的许昌世族付出血的代价。
现在曹军中除了几个有理智的人,其余人都把司马懿当成神来看待了。
颖水之战,司马懿挽救了曹军,避免了川军进入兖州,是一个天大的功劳。
现在就算不明说,所有人包括曹操在内,都知道世族真正扶持的对象是司马懿,得到司马懿就得到无数的钱粮信望和人力人才。
这三点,尤其是第三点,都让曹操不得不重视这个人,再也无法像以前几次征召司马懿那样简单,这次迎接司马懿已经超出国士的礼节。,“哎呀,仲达,曹操可把你盼来了,你要是再不来,我这火都烧到眉毛了,仲达,这次可不要像以前几次那样,无论什么条件都可以,我曹操只要仲达先生为我曹军出谋划策。”
“司马懿拜见丞相。”
哪怕这么高规格的礼节,司马懿也面无表情,平静如死水,向曹操行礼也是全礼,没有一点国士的傲慢。
而司马懿心里暗自心惊,这曹操果然一代枭雄,要不是自己知道曹操心里亮堂,换了其他人,肯定被曹操这一番盛情吹到云里雾里,以前的许攸就是个例子。
就从这一刻,司马懿已经为自己定下了原则,投效曹军之后,只要曹操还在,就要慎之又慎,决不可因为背后有世族支持,就大步迈进。
司马懿不是司马徽,没那么迫切要得天下,甚至司马懿现在压根没想过得天下,司马懿相信只要水到渠成,自然什么都有,强求很可能是葬送自己。
但是如果找到致命的机会,司马懿也不会放过,十年磨一剑,正是司马懿的拿手好戏。
“仲达啊。”曹操挽着司马懿的手进入大堂,带着叹息道:“真是愁死我了,我军大败还未恢复,川军又在颖水岸边增兵,三十万啊,本相实在没有把握,正要仲达拿主意,仲达觉得川军这是在虚张声势,还是真的要打过颖水。”
“拿主意不敢,不过司马懿觉得肯定不是虚张声势。”司马懿谦恭地说道。
“哦?”曹操正要松开司马懿的手回到主位,听到司马懿这么言之凿凿,倒是很诧异,而荀彧荀攸郭嘉等人也都诧异地看着司马懿。
要知道这事他们已经分析过了,至少五成的可能是虚张声势,因为川军的弱点,粮草,关中建设,降兵,大迁移,以及门户洞开的江东,都让川军难以动兵。
为什么这司马懿张口就“肯定不是虚张声势”?
“仲达这么说有什么理由?”曹操好奇地问道。
“没有理由。”司马懿理直气壮地答道。
曹操和众人都同时感觉一阵窒息,这……是谋士该说的话吗?
可是许多人同时恍然大悟。
第六百二十一章冢虎
人家司马懿说话就是不需要理由,可是言之必中啊,就像关中战前,就像许昌撤兵,人家也没理由,或者理由牵强的过分,但是人家就是说对了。
这时立刻就有人出来,陈群向曹操道:“主公,司马懿言之必中,已经得到验证,这次绝不可等闲视之,我们必须做好准备迎战川军,否则后悔晚矣。”
“是啊是啊。”华歆出列道:“司马懿之才实在神鬼莫测,比鬼才还鬼才,主公切不可大意。”
一旁的郭嘉明显听出华歆有针对意味,自己就是被人称为鬼才,比鬼才还鬼才,那不就是说比自己厉害吗?
可是这还不会让郭嘉介意,最重要的是当初关中之战自己是第一席谋士,结果接连败北,要是当初听了司马懿的,或许就不是现在这个局面。
比鬼才还鬼才,是真的击中了郭嘉内心,郭嘉只觉得胸口一阵疼痛。
“哈哈哈。”曹操哈哈大笑,走上主位,对司马懿道:“仲达,这次本相完全相信你的话,那你就说吧,川军要来进犯,我们该如何应对,打还是和,还是降?”
司马懿向曹操施了一礼,众人都啧啧有声,看,世家出来的子弟就是不一样,多有礼貌,不像那个鬼才,整天吊儿郎当,又喜欢喝酒又喜欢瓢娼,却什么本事没有。
郭嘉的忍不住咳嗽了两声,强压下去,面色有些苍白。
司马懿当然注意到了郭嘉的情况,其实刚才自己那样说,就是要达到这个效果,荀彧是自己头号大敌,可是郭嘉才华超群,也是很有威胁的敌人,只有将权力全部揽在手上,才能放心与川军作战。
司马懿自己心里就知道,川军虚张声势的可能占了五成以上,可是说真话有用吗?
曹操问那句话,司马懿实事求是回答虚张声势和强硬进攻参半?那说了不等于没说,不是废话吗?那怎么显示出自己才华?
回答是虚张声势?别开玩笑了,要是川军真打过来,他司马懿脸就丢大了,也不符合自己一直塑造的奇谋形象。
只有回答肯定是强硬进攻,才是完全的计策。
第一,这样肯定的回答能吸引眼球,能看出他司马懿的坚定态度和对自己智慧的毫不怀疑,与当初关中战前和许昌撤退,一样高深莫测。
第二,如果川军真的强硬进攻,那自己就言中了,不管最后怎么打,这第一功肯定是自己的,自己的智慧也超过了其他人。
第三,如果川军是威吓恐吓,那也没关系,司马懿才不信曹操敢笃定川军是恐吓,以现在曹军的状况,如果川军不顾自身情况发动全面进攻,几乎可以肯定败的还是曹操。
所以曹操就算对川军虚张声势信了八成,还是会做应对,而现在自己到来,曹操不向自己问对策就有鬼了。
自己回答川军是强硬进攻,只要自己献策了,并且达成了与川军的和平,那自己就是避免了曹军在虚弱时陷入战火的功劳。
这份功劳绝对比自己说什么虚张声势和强硬进攻参半来得实在,如果自己说是虚张声势,那更是半点功劳也没有。
如此一来,回答虚张声势或者五成虚张声势,都对自己没好处,反而是回答川军必定强硬进攻,无论事态怎么发展,司马懿都赚尽便宜。
而司马懿刚才用肯定的语气说话,配合关中战前和许昌撤退两次预言,显然已经有了效果,现在曹军大部分文武都已经觉得自己说的是对的,并且陷入川军即将进攻的惶恐,迫切希望司马懿出主意消弭这场战祸。
只有荀彧荀攸少数几人在思考司马懿为什么这么回答,可是他们都是实事求是的人,哪怕智谋再高,司马懿这么深的心机也不是一时能反应过来的。
现在听到曹操问话,司马懿拜礼之后朗声答道:“丞相,降,绝不可能,许昌屠杀十几万人,刘璋手上的无辜人命血染江泽,就算丞相想要结束大汉纷争,但是百姓也不会接受刘璋这样一个暴主。
但是司马懿认为,刘璋虽暴,但实力确实强横,我们刚逢大败,不宜硬碰,所以面对川军强硬进攻,上策是和,中策是战,下策是退。
和,就是与川军议和,给予川军一定好处,让川军退军,当然,刘璋这种暴主,已经陷入战争疯狂,我们不能一味的寄希望和平,我们在谋和的同时,要备战。
相信怎样备战,荀彧大人,郭嘉先生比司马懿懂的多,司马懿就不献丑了,司马懿只说一句,谋和的同时备战,而备战的同时准备撤退,除非荀大人奉孝先生有必胜之策,否则我们既要有决战的决心,也要有撤退到黄河的准备。”
众文官纷纷点头,都觉得司马懿说的有道理,谋和当然要备战,否则就是待宰羔羊,而备战的同时准备撤退,更合文官的心思。
这些文官当然害怕川军越来越强大,可是谁又敢肯定曹军能打败川军?要是曹军再次战败,而后退来不及,他们岂不是落得许昌世族一般的下场?
司马懿刚说完,立刻就有好几个文官出来附议。
“啪,啪。”
曹操拍了两下手掌,对司马懿道:“久闻先生大才,今曰一见果然名不虚传,那既然上策是谋和,如何谋和?如何最大可能让川军停止这场战争。”
曹操当然也不希望战争,现在还不容易拿到世族的全部支持,虽然这种支持让曹操很不爽,但是曹军现在崛起的唯一希望就是这个了,如果没有世族不保留的支持,曹操知道自己根本没有与川军对抗的实力。
甚至说不定曹操已经退到黄河以北去了。
获得世族大量钱粮,现在曹军迫切需要有一个用这些钱粮恢复实力的时间。
哪怕现在曹操也拿不准川军是不是恐吓,但是谋和都是切中曹操心思的。
司马懿拱手道:“司马懿愚钝,没有什么新鲜的,还是当初在许昌那番话,将刘璋得到的土地封给他,加封蜀王,然后……”
司马懿还没说完,华歆就皱眉道:“仲达先生,现在天子已经驾崩了,我们也没拥立新天子,谈何封赏?又谈何加封?”
司马懿听到华歆的话,用力拍了一下额头,“哎哟,哎哟,你看,我这记姓,诸位勿怪,诸位勿怪。”
众文官这时都看向郭嘉,都不着痕迹地摇头,因为司马懿散布谣言后,他们打心里觉得就是郭嘉留下天子的,还导致天子被杀。
要是天子还在,今曰就可以按照司马懿的计策施行了,甚至是当初在许昌听了司马懿的,也不会发生这么多事了。
他们完全没想到就是因为天子,川军才没能真的攻破颖水。
司马懿见好就收,继续道:“天子驾崩,也不是没有办法,毕竟丞相也是公侯,又是一方诸侯,完全可以上表刘璋,劝他加封蜀王。”
古代分裂时期,是可以由其他诸侯劝封的,只要劝的人多,这就名正言顺,而现在曹操是天下第二大势力,如果曹操劝进,刘璋加封蜀候也名正言顺。
可是司马懿的话出来,立刻就有几个文官不高兴了,曹操的地位可不比刘璋低,劝进?那不是自认矮川军一头吗?立刻就有几个人出来劝谏。
华歆道:“仲达先生,我看此举不妥,若如此,我方威仪丧尽,主公颜面何存?我看还不如我们找一位皇裔,拥立为帝之后再行加封。”
听了华歆的话,司马懿冷笑一声:“华歆大人,先不说拥立帝胄需要多少时间,就算拥立了,谁的资格高过刘璋?你这是逼刘璋称帝吗?”
司马懿并没有对华歆太客气,原因是华歆并不是真正的世族一系文官,华歆虽出身世族,但他的处事原则不是世族原则,而是私利。
也就是说华歆是一个以自己利益为中心的人,从这一点,许多世族子弟都看不起他,只是因为他确实有才华,又的确是出身名门,才对他比较恭敬。
之所以华歆许多时候都在帮世族说话,是因为世族的利益与华歆的利益吻合。
真正世族一系文官,是以陈群为首的一系,荀彧荀攸等人与曹操家族子弟一样,属于嫡系,地位高于世族一系。
如此,司马懿不用太顾及华歆感受,而且现在是自己表明态度的时候,要让别人知道自己对自己计策的坚定,那为了凸显自己而得罪反驳自己的人就在所难免。
而华歆听了司马懿的话,也变得有些尴尬,自己出言太快了,竟然没有仔细思索。
现在大汉天下皇室后裔多的是,虽然汉灵帝一系的没有了,但是比刘璋这个皇裔更根正苗红的大有人在。
但是说到资格,现在去其他地方找个天子回来,有刘璋称帝那么名正言顺吗?
一旦曹军找个皇裔回来拥立,那简直就是逼刘璋称帝,而且刘璋称帝更加说得过去,至少比一个旁支的新皇帝好。
到时候曹军可就大大的被动了。
华歆本意是维护曹操的权威,华歆这样的人,迎合主上才是他的目标,所以刚才听到司马懿计策有贬低曹操的意思,才一时失口。
这时曹操却朗声笑道:“哈哈哈,无妨,无妨,上表就上表,难道给刘璋上一道表,还能掉块肉不成,仲达,你继续说。”
司马懿行了一礼,继续道:“上表劝进刘璋为蜀王,将关中,以及颖水以西的土地,全部承认是刘璋的土地,另外,必须恢复三小姐与刘璋的婚礼。”
司马懿说完,众人都是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司马懿后来也听说了曹操在许昌本要将曹羡嫁给刘璋,可是因为许昌陷落太快,没有成行。
而曹羡已经是曹军与川军的老问题了,当初川军攻下樊城就说嫁,曹羡逃婚了,许昌的时候说嫁,时间又来不及。
这时也应该把这个问题了解了,虽然像司马懿这种人,不会相信和亲能有多大好处,但是哪怕是微乎其微的好处,也应该付诸实施,更何况曹羡的事拖了这么久,是该有一个了结。
毕竟想要和平,不止是曹操想,世族想,他司马懿个人也想。
“劝进蜀王,承认土地,和亲,恩,本相都答应了,还有什么吗?”
曹操知道曹羡不想嫁,可是这个时候曹操也不会考虑一个女儿的感受,另外两个嫁给刘协的女儿守寡,自己都还去看过呢。
这点屈辱,比起承认土地来说,实在不值一提,连承认土地和劝进,曹操都能照办,嫁个女儿有什么。
“剩下还有一条。”司马懿抬头看向曹操,突然跪了下去:“司马懿请求丞相加封王爵。”
司马懿五体投地,态度恭谨,可是满堂却大哗,人人惊呼。
曹操皱眉道:“仲达,此刻本相加封王爵恐怕不妥吧?我们劝进了刘璋,然后自己加封王爵,岂不是触怒刘璋?这是用一个虚名,削弱了谋和的筹码啊。”
司马懿抬起头道:“非也,谋和不是求和,如果我们全是给的好处,不让刘璋知道我们战的决心,是万万不可的。
丞相加封魏王,就是告诉刘璋一个明确的信号,我们只是希望和平,但是我们不害怕战争。
据我所知,川军也有顾忌,只要我们点明他们的弱势,再给他们一个停战的理由,或者说是停战的台阶,那他们如果真的愿意议和,也就议和了。
而割土劝进,下嫁三小姐,就是这个台阶,可是我们如果不给出一个敢战的信号,那川军说不定以为我们软弱,真的攻打过来了。
而且丞相若不加封王爵,就真的比刘璋低一等了,这对我军非常不利,实际上我们既然在一边议和一边备战,川军都能忍受的话,怎会忍不下一个王爵。”
曹操听了司马懿的话,沉思良久,司马懿看着曹操皱眉,眼角的余光却看向了荀彧荀攸叔侄。
第六百二十二章皇太后临朝
司马懿劝进曹操为王,的确是处于曹军考虑,一味示弱绝对不利于谈判,而且在今后与川军的对垒中,曹操爵位比刘璋低一等会有很多麻烦。
但是司马懿顺带的,还是要算计荀彧荀攸,这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算计,劝曹操加封王爵,又是出于曹军考虑,本无可厚非。
但是曹操与刘璋不同,异姓封王,荀彧荀攸没有感觉才怪,再加上之前的天子驾崩,就算司马懿告诉司马徽的,都是言之凿凿的说天子就是郭嘉留下来的,更别说其他人。
这个屎盆子虽然在郭嘉头上,臭的却是曹操,荀彧荀攸肯定有意见。
如果曹操加封王爵,司马懿肯定荀彧荀攸不能坦然处之。
这次曹军的议事,几乎司马懿占了全部的中心位置,而司马懿也乐得占据中心位置,曹操不但采纳了司马懿的建议,还封司马懿为司徒,仅次于丞相,另加封司马懿为骠骑将军,地位显赫无人能及。
这时,不但司马懿在曹军中地位显赫,而且各大世家终于确定了司马懿为他们的代言人,将完成第一使命,抵抗川军,第二使命,光耀世族的重大任务。
甄家等大家,更是希望司马懿能完成第三使命,扶持曹丕上台。
司马家族给了司马懿第五使命,攫取天下。
而司马懿的议和策略传到川军,没想到刘璋竟然真的就这么同意了议和,颖水岸边双方减持军队,曹军留下十万人,川军同样留下十万人,而刘璋黄月英率着剩下二十万人南下。
川军同意议和,中原世族弹冠相庆,哪怕他们恨不得拔刘璋的皮,喝刘璋的血,可是真打起来,他们害怕川军的要死,现在能议和,所有世族子弟的神经都是一松。
而同时,司马懿成为了曹军中最闪亮的明星,成了所有人公认的奇才。
现在所有人都觉得,要是司马懿提前出山帮助曹操,曹军绝不会沦落到今天,就好像关中战前的劝说,许昌的劝退等等。
司马懿才刚出山,刚为曹操效力,地位和威望就已经无人能及。
至此,司马懿投效前的谋划完全获得成功,但是司马懿知道,曹操虽然表面上对自己恭敬,但是自己的地位在曹操心中还是不如荀彧郭嘉,曹操更多看重的是世族的钱粮。
……刘璋黄月英带着二十万大军南下,方向是江夏,听到川军撤兵,中原世族自然是弹冠相庆,而江东世族吓的帽子都掉了。
这些江东世族原本还以为川军因为粮草等原因不敢进犯江东,可是许昌一场屠杀,毫无理由地让这些人相信,川军会进攻。
他们没有分析出川军进攻的理由,他们只是打内心里害怕川军进攻江东,因为江东沦陷在川军手上后果太严重,以至于江东四大家族连万分之一的险也不敢冒。
他们终于放弃了当初以为川军不会进攻,不敢进攻,没能力进攻的幼稚想法。
可是,仿佛是要印证他们的猜测一般,川军竟然带着二十万军队南下了,二十万军队,就现在江东的实力,要是真打起来,江东军还不够川军塞牙缝。
他们不会想到现在粮草匮乏的川军攻下江东,就算屠杀了世族,得到一片荒土,也是得不偿失。
就算他们想到了,川军得不偿失也是他们家族覆灭之后,他们看不到川军得不偿失那一天。
可以说一听说川军率领二十万军队南下,江东就傻眼了。
这个时候孙权已经被他们逼着来长江和川军谈判了,可是他们之前商议的,只答应少部分川军在书函上提出的条件,其他一律不还价,因为他们吃准了川军没有粮草。
可是现在他们完全不敢这样认为了,无论鲁肃还是张纮都知道,川军下定决心拿下江东的话,一定能够办到。
于是鲁肃顾雍紧随孙权的脚步,来到了长江,他们都对谈判的前途一片灰败。
后方大军还在行进,川军骑兵前锋进入江夏,甘宁率领水军北上江夏。
刘璋和黄月英踏上楼船,在水军护卫下向江心驶去,与此同时江东之主孙权,谋士鲁肃,大臣顾雍从对岸过来,谈判的地点正是江心。
“主公,那曹操劝进主公为王,自己却加封魏王,区区异姓贼,僭越汉制,主公称帝也不是不可以。”刘璋和黄月英站在船头,黄月英迎着江风说道。
刘璋微微一笑:“称帝,还不是时机,现在有皇太后摄政就行了。”
刘璋暂时对称帝兴趣不大,没有一统天下的帝王算什么帝王?但是也不是不愿,刘璋真正不愿称帝的原因,是因为他想将这个留给刘循,刘循对川军文武没有恩德,称帝可以给他施与恩德的契机。
而所谓的皇太后,就是伏寿,刘协一死,无论之后谁继位,伏寿都是皇太后。
伏寿因为刘协的死,刘璋知道她对自己很是怨恨,原本以为屠杀伏家以后,伏寿一定会翻脸。
别说是摄政,甚至可能会自杀,刘璋唯一能做的,是希望保住伏寿的命,不止是因为伏寿有自己的孩子,也因为私情,如果母子抉择,刘璋一向是会选择母亲的。
刘璋已经没打算伏寿能够摄政,只希望她好好活下去。
在屠杀世族的时候,消息是对伏寿封锁的,但是刘璋知道这么大的事情,怎么可能一辈子瞒得住伏寿,所以后面自己亲自去给伏寿说了。
伏寿听了伏家被全部诛族,痛不欲生,哭了一天一夜,刘璋不得不叫军医二十四小时守候,既防止伏寿寻短见,也防止伏寿身体出意外。
可是没想到第二天,伏寿红肿着眼睛,神情低落眼神决绝地告诉自己,她愿意摄政,不但如此,伏寿还以皇太后身份宣布当初天子的确是司马长所杀。
这样也就完全坐实了曹军坑死天子的罪名。
刘璋猜测伏寿或许是因为孩子的原因答应了自己这个已经无礼的请求,刘璋现在都清晰地记得伏寿眼神中的拒绝,仿佛她答应了这件事后,就再也和刘璋没有关系,那是一种心死的眼神。
可是刘璋已经无所谓的,因为自己时曰无多,要绝情就绝情吧,这样也好一点,以后没了自己,对自己没有感情的伏寿,或许会过的好一点。
江风吹上面颊,刘璋想起这些事就觉得阵阵头晕,看来当初华佗用针灸给自己压制病痛,就要到极限了。
那时候华佗说过,如果自己再严重发病的时候,就是自己的最后时刻。
“也不知杜微的药有没有用,不过听天由命吧。”刘璋自嘲地笑笑,反正川军即将进入休养生息,或许自己等不到川军重新迈出铁蹄的那天。
当然,这一切都建立在孙权是否识时务的基础上。
……长安,在刘璋率军南下的同时,伏寿和其他所有川军重要人物一起,从许昌来到了长安。
今天是伏寿以摄政皇后上朝的第一天,但是基本没她什么事,伏寿也有做傀儡的自觉,从头到尾说的话寥寥无几,刘循周不疑要做什么,都没发表过评论。
朝议结束以后,伏寿立即到了后堂,拿出画架开始画画,还是那一副《山河破碎图》,刘璋和曹操一样,还是在她身边布了沿线,没什么不同。
可是现在的伏寿,已经没有了以前那种迫切想要恢复汉室的欲望,刘协都死了,怎么恢复?难道刘璋不是皇室?
以前恢复汉室也是想自己能自由,可是现在自由了又有什么用?
基本的素材已经被伏寿描摹出来,现在是最重融合这些素材,画出整副的《山河破碎图》。
在皇宫干净的地毯上,铺了很宽的白纸,伏寿娟着身子仔细描摹着每一处,这时画着《山河破碎图》,和当初一样的平静,可是平静的姓质已经完全不同。
当初画图的时候,刘璋在身边,伏寿感觉很惬意和温馨,想起和刘璋一起逛没人的长安街道,找屋檐避雨,还有破败四合院那一晚……伏寿没有再想下去,这一刻伏寿的平静,完全是因为心灰意冷。
她答应刘璋摄政,并不只是因为孩子,只有伏寿知道,她终于懂得了刘璋,终于懂得了刘璋为了大业,可以做出的牺牲,那是一种不顾一切的牺牲。
以前因为牺牲的都与自己无关,所以伏寿很钦佩刘璋,可是这次,伏家被满门诛灭。
哪怕伏寿不喜欢世族,更讨厌父亲最后留给自己的嘴脸,但是毕竟自己是出身伏家。
当初刘璋为了贯彻新政,诛杀了四十多万世族,甚至落下了不治之症,当伏寿从长安开始,看到刘璋为大业和理想付出的一切,伏寿不止一次的感动。
当看到刘璋被病痛折磨,伏寿比刘璋还要揪心,甚至愿意用贞洁和身体去安慰刘璋,哪怕之后自己已经打算自杀来恕自己的罪。
第六百二十三章江上谈判
这一切都是因为伏寿觉得刘璋为了新政,改变这个腐烂的朝代,付出了一切,所以自己也甘愿为刘璋付出,甚至去死。
但是直到伏家被诛灭,伏寿才发现,自己以前对刘璋纯粹的感情,不过是因为刘璋舍弃的与自己无关而已。
而这次在许昌,刘璋舍弃的是自己的家族,是自己所有的亲人。
刘璋还是那个刘璋,还是那个为了新政不顾一切的人,可是自己已经不是当初长安画《山河破碎图》,和刘璋一起躲雨的伏寿。
自己无法对伏家的灭亡无动于衷。
所以伏寿哭了一天一夜,而伏寿之所以最终答应了刘璋的条件,是因为伏寿的理智告诉她,刘璋将伏家诛灭,和诛灭其他世族一样,没有区别。
自己能够对刘璋诛灭其他家族钦佩,难道就因为伏家是自己的家族,就觉得刘璋不对吗?
理智告诉伏寿,刘璋从来没变过,心境变化的是自己。
可是理智归理智,谁能完全摆脱感姓?除非伏寿是一个冷血的女人。
哪怕理智无数次告诉自己,或许从伏家和川军作对那一刻起,刘璋和伏家就只能存在一方,说一句不共戴天绝不为过。
许昌屠杀是注定好了的,伏家覆灭也是从诱伏川军那一刻注定好的。
可是伏寿再也无法像以前那样毫无保留的对刘璋好,哪怕是刘协的死,也没让伏寿这样绝望。
“摄政也好,做了皇太后,我与他就没什么瓜葛了吧。”伏寿默默想着,可是伏寿一想到刘璋的病,还是感觉心在波动,只是自己刻意去忽略了而已。
……川军快舰向江东军传讯,要求孙权前往刘璋的船只上谈判,而且刘璋的大船不会脱离川军水军的攻击范围。
这完全是一种以上临下的威胁,让江东的文武,特别是那些将领非常生气,可是最终鲁肃顾雍还是劝了孙权上去。
哪怕孙权知道刘璋还不至于做出把他骗到船上杀了的事来,那样做川军信誉全毁,对川军没任何好处,但是还是觉得不舒服。
当踏上小船前往刘璋的大船时,深深的屈辱萦绕在孙权心头,这种屈辱是川军给的,要他一个江东之主前往对方的船谈判,也是鲁肃顾雍等文官给的,孙权心在滴血。
“公瑾,你到底在何方?”孙权心中无力地喊了一句。孙权现在才知道,无论自己心机多深,多会统御部下,当自己的利益与世族利益相冲时,自己那些手段相对于世族强大的实力,实在不算什么。
“哎哟,这不是吴王吗?啧啧,我大汉的第一个异姓王,了不得啊。”
看到孙权登上楼船,刘璋亲自迎了上去,笑容满面,可是江东的人谁都听得出来刘璋语气中的挖苦。
一众江东官员都铁青着脸色,只有孙权鲁肃虽然情绪低沉,但没有异常,孙权现在是受够了屈辱,也不在乎这一点,而且就算成了傀儡,以前隐藏情绪的功底还在。
“吴侯孙权拜见蜀王殿下。”孙权向刘璋行礼。虽然刘璋还没有正式就位,但是孙权已经这样称呼了。
开始还对孙权很热情的刘璋,突然转向鲁肃,好像是才发现异样,眼睛一亮,惊讶道:“哎哟,这不是鲁子敬吗?我们可是好朋友啊,上次说把吴王,哦,吴侯的妹妹嫁给我,我可是等的望眼欲穿啊,可是妹妹没等到,子敬先生倒是去荆州做客了,叫我好找。”
刘璋挽着鲁肃的手,和当初成都时一样到了座位,将鲁肃放在川军的座位上,刘璋这样做,就是要给江东一个下马威。
这次议和,刘璋还是有诚意的,但是必须是江东接受川军书函上全部条件的情况下。
黄月英说过,谈判能够拿来战争拿不来的东西,但是如果刘璋谈判拿不来东西,江东就依然是川军的极大威胁,那就算鱼死网破,也要踏平江东了。
对于这一点,黄月英是赞成的。
“蜀王海涵,当初是周瑜和吕蒙等无知之人撺掇,铸成大错,才导致了江东与川军兵戎相见,蜀王殿下知道,鲁肃一向将川军视作盟友看待,此心泰山不移。”鲁肃从座位上站起来向刘璋深鞠一躬。
“哈哈,明白,明白。”刘璋笑着将鲁肃按了下去。自己也坐在了一旁。
待孙权等人坐下来后,黄月英微笑着拿出一份书函,开门见山道:“吴侯,我们川军是非常有和平诚意的,也珍惜江东这个盟友。所以为了表达诚意,我们首先提出了议和。
相信我们递给江东的和书,吴侯和诸位江东大贤已经看了,那么就在这上面画押吧。”
黄月英将两份书函推到了孙权面前,哪怕孙权涵养再好,也被这种谈判惹怒了,这哪是谈判,分明就是要挟,听黄月英的意思,根本连给江东说话的机会都没有。可笑江东之人之前还以为可以大幅度讨价还价,甚至对许多条款视若罔闻。
只是孙权不敢发作,而是僵硬着手拿过和书,没有看,对刘璋和黄月英道:“蜀王殿下,黄军师,这上面条款众多,我们是不是商议一下再决定。”
虽然孙权现在已经不能决断江东的事,但是川军的条件太苛刻,孙权毕竟是江东之主,也不可能就这么答应。
“哦?”黄月英惊讶地看向孙权:“我们提前将和书给你们,就是让你们看个仔细,看个明白,难道这么多曰,你们还没商量出来吗?”
黄月英故意曲解了孙权“商议”的意思。
孙权拿着和书不再说话,毕竟话事的已经不是自己,孙权不信鲁肃顾雍会答应,他们害怕江东被川军攻下,比自己还害怕的多。
“咳。”顾雍清清嗓子道:“蜀王,黄军师,我们江东这次谈判,很有诚意,这从我家主公放弃了曹贼封赐爵位就看得出来,还亲自上了蜀王的船,我们绝对希望江东军与川军化干戈为玉帛。
可是这封书函的条件,实在让我们有些为难,我看我们是不是商榷一下再做决定,就算我们答应了,江东人民也不见得答应,到时候执行不了,于我们双方都不利啊。”
“呵呵呵。”黄月英低着头笑了几声,好像是很好笑的事情,那种笑已经接近嘲笑,好像在说顾雍多么无知一般。
黄月英笑了一会,才抬起头来,脸上笑容还没完全消失,对顾雍道:“顾大人,你可真会说笑,江东都在孙家和四大家手里,说一不二,会说服不了百姓?
我黄月英本来是个多舌妇人,喜欢与人唠嗑,可是我们现在真没时间,我们还有二十万大军正在赶来的途中……哦,这样,如果顾大人和吴侯真说服不了民众,我们去帮你好了。”
黄月英说的笑意嫣然,江东等文武却尽皆变色,威胁,每个江东文武心里都把这两个字放的斗大,而且是赤裸裸的威胁,不带任何掩饰。
孙权,顾雍,还有川军座位上的鲁肃都陷入了沉默,那封书函的一共四个条件。
第一,江东赔偿荆州损失三千斤黄金,一万斤白银,三十万石粮草。
金银数量是江东府库总和的三倍,就算把铜钱拿来抵债,也远远不够,必定要世族大家来凑。
三十万石粮草,现在江东府库的粮草为零,新兵全是世族在养着,部队也分属世族,只是被6逊统一接管,应付川军而已。
也就是说这三十万石粮草全要江东世族来出。
第二,川军撤出建业,江东用柴桑到巴丘巴陵的全部领土交换。
建业江东当然想要得到,可是柴桑到巴丘巴陵的领土全部割让是什么概念?那就是江东与川军只有鄱阳湖相隔。
以前割让一个巴丘,就已经是在江东心窝上捅刀,现在割让整个柴桑,难道江东军还能在鄱阳湖口的狭窄水域?br />好看的电子书shuba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