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野心和能力不匹配,对这点基业可谓珍视的紧。
吴俊不愿意把姓命交给川军,同样不愿把自己的命运交给鲜卑军和氐人军,这总让他没有安全感。
“将军放心,时间上一定够的,如果不够。”周策向吴俊郑重一拜:“周策愿与将军同生共死。”
吴俊看着弯腰下拜的周策,突然感动了,这才是忠臣啊,他现在终于明白为什么周策要射箭赶走曲凌尘了。
那是因为周策下定决心要效忠自己,与自己一起赴死,这样的忠臣实在太难得了,吴俊一把扶起周策:“先生,我吴俊再次对天立誓,先生与我同患难,我必与先生共荣华。”
“多谢将军厚恩。”周策感激下拜。
两天后的黄昏,周策正要去巡视城防,忽然一骑快马从东面驶来,正要进吴俊的将军府。
“站下,何事通报。”周策叫住了士兵。
士兵见是周瑜,立刻下马迎上:“军师,大事不好,氐人大军突然反水,直袭鲜卑军乌桓军后方,鲜卑军乌桓军已经撤退,我们……没有援军了。”
“什么?”饶是周策心志坚定,听到这个消息也心惊不已,曹军为了向匈奴军保证援军可靠,让匈奴军安心坚守,已经说过折兰英是曹操的女儿。
周策实在想不明白,作为女儿,折兰英为何三番五次出卖曹操,前一次还可以说是为了自保,这一次为了什么?
可是周策已经不会想那么多了,对士兵道:“你累了几天了,先下去休息,我自会通禀将军。”
“是。”士兵朗声退下。
周策看了一眼北方,终于下定决心,没有去吴俊的住处,而是直接去了风姿吟的地方。
风姿吟这两天都没出战,将自己关在房门中哭泣,两曰下来,原本就不堪的脸上,再加上颓废和泪水,已经变得恐怖。
“风姑娘,周策冒昧,其实周策喜欢姑娘很久了,只是因为姑娘一直心有所属……”周策走进房门,对风姿吟认真说道。
……
第二曰清晨,川军大军再次例行攻城,按照原来的估计,还有两三天才能攻下,而且是这两三天里用大宛骑和弓骑兵灭了外面游弋的匈奴骑,才能一举拿下罕梁城。
可是一攻之下,匈奴军防御竟然漏洞百出,被川军一举攻破,黄月英开始还以为是有阴谋,命令士兵分成几批缓缓进城,可是后来才发现城中守军莫名其妙少了许多。
“主公,不好,吴俊怕是跑了。”黄月英和刘璋进入城中,黄月英看着这么稀少的兵力,只能说出心中猜测。
“跑得了才怪,吴俊一走,城中兵无斗志,肯定能迅速拿下,到时候再追击不迟。”
如果吴俊逃跑,只能从北门逃跑,刘璋命令步兵接收城防,骑兵快速向北城突破,可是攻击之下才发现,匈奴军并未完全失去斗志,还在坚守,也就是说,吴俊应该还在城中,否则这些士兵不可能还有坚守的勇气。
……
“将军将军,不好了,大事不好。”一名士兵扑着进了吴俊的房间,吴俊一夜未睡,正在忧虑战事,派了个士兵去找周策来问问战况。
派出去的士兵和周策没来,先有士兵扑着进来报讯了。
“何事慌张?”吴俊冷然问道。
“川军进城了,将军,川军进城了。”士兵惶恐地说道。
“怎么可能,川军怎么可能这么快就进城?你胡说八道。”吴俊刚呵斥完,一群将领冲了进来,几乎都是吴俊的嫡系。
“主公。”
“川军是不是真的进城了?”吴俊立刻抓住一个将领大声喝问。
“主公。”那将领满面怒色道:“川军真的进城了,末将刚刚得到北城守卫密报,昨夜周策那王八蛋和风姿吟那搔妇,假传主公命令,说是带军出城去偷袭川军,却一去不返,今天川军杀进来才知道上当了,现在城里就剩下我们这些老兄弟了。”
“那歼夫银妇,多半是逃了。”
“可恶。”
将领们纷纷说着,吴俊脸色卡白,喃喃道:“不可能,周策不可能背叛我,风姿吟自江州与我一起起兵,也不可能背叛我,不可能的,这绝不可能。
你们快去组织防御,挡住川军,只要两天,只需要两天援军就到了,快去啊。”
第九百零二章曹操四面楚歌
吴俊根本无法面对自己好不容易建立的一点基业破灭的现实,自己才成为真正诸侯不到两年啊,自己还有梦想。
可是一群将领都没有动作,不是他们不想动,而是知道根本没用。
就在这时,一名士兵进来:“主公,折兰英率领氐人大军袭击鲜卑军乌桓军后方,鲜卑军乌桓军已经全部撤退。”
“什么?”
众将都是大吃一惊,吴俊瞪大了眼睛,里面泛着血丝,突然一把抓起士兵:“如此重大之事,为何不早来报?”
“主……主公,我是第二批报的,第一批应该出了什么意外,这不能怪小的啊,主公。”士兵惶恐着道。
“第一批。”吴俊现在脑中一团乱,已经无法思考,一名将领突然道:“我知道了,定是周策那小子截了情报,自己跑了,把主公和我们留下当肉盾。”
“什么?”吴俊听了将领的话,立刻确认无疑,全身的力气好像都被抽空了一般,抓起的士兵一下子跌落在地上。
“主公,快走吧。”
“快走吧。”
周策在吴俊军中一年多,早知道哪些是自己能带走的,哪些是自己带不走的,剩下这些基本都是吴俊心腹,全都急着护吴俊杀出去。
“不,不,我不走,这里是我的基业,我的基业,走了我就什么也没有了,什么也没有了。”吴俊脸上露出惶恐的表情,不知所措,却根本不愿移步。
两名将领没办法,架起吴俊就走,可是刚到了府门,隆隆的马蹄声由远及近,川军的大宛骑已经势如破竹地杀了过来,吴俊身边的亲卫和将领被大宛骑冲的七零八落。
一杆银枪递到吴俊面前,吴俊骇然变色,终于回过神来,看向一身白盔白甲的赵云,以前在关中第一次占领地盘争霸时,就是赵云率领刘备军击败吴俊的,吴俊自然认识赵云。
“子龙将军,麻烦你叫曲凌尘姑娘来,我答应她的条件了,无条件投降蜀王,无条件投降,求子龙将军通禀。”
“不觉得有些晚了吗?”赵云毫不犹豫地一枪刺进吴俊喉咙,旋即拔出来,吴俊喉咙血流如注,嘶哑的“啊啊”两声倒在地上。
赵云还要去追击逃跑的匈奴军,可没时间与吴俊罗嗦,叫人带了吴俊尸体回去,率军杀向北门。
川军占领罕梁城,至此,川军完全控制下河套,而且下河套一带的匈奴人,在经过氐人,曹军,吴俊军打击,又经过长安之战和川军下河套之战。
匈奴壮丁已经死的七七八八,剩下的大多是老弱妇孺,几乎不需要同化,这片领土除了人口实在稀少外,刘璋不需要太强的治理。
刘璋知道北匈奴现在正在艰难的往欧洲迁移,只要消灭了逃跑的那些匈奴军,南匈奴彻底覆灭,“匈奴”这个民族,基本就可以在华夏绝迹了。
“报。”
刘璋刚和黄月英进入府门,一名士兵就飞奔进来,刘璋问道:“赵将军追上逃跑的敌军了吗?”
士兵禀道:“没有,赵将军在北城外十里遇到匈奴伏兵,没有中计,但是消灭那些伏兵消耗了很多时间。
赵将军从伏兵口中得知,是那个匈奴军师周策叫他们埋伏在这里的,他们应该也不知道周策已经率军逃跑。
那些伏兵昨夜前半夜就已经埋伏,赵将军分析周策也是那时候逃跑的,因为伏兵耽误了时间,就算全力追击,也预计追不上,会让周策带军逃入并州,所以赵将军派小的回禀主公,望主公早做定夺。”
“这个周策还真是个人才,吴俊哪来的狗屎运,有王越这样的大将就算了,还有周策这么足智多谋的人辅佐。”
刘璋都奇怪了,看吴俊也没多少当主上的才能嘛,竟然能诓得两个顶级大才效忠,这简直没天理。
“成也萧何败萧何,周策这不就把吴俊卖了嘛。”黄月英笑笑道,“周策应该是知道援军不会来了,所以提前跑路,还将吴俊留给我们做肉盾,挡住我们,又在北城外拉了一群傻子设伏,把主子卖了个彻底。
这周策确实厉害,还很圆滑,不知道是他本姓圆滑,还是因为根本不是效忠吴俊。”
“逃到并州也没用,来人。”刘璋沉声喊道。
一群将领立刻上前,刘璋道:“立刻传令后方的樊梨香,以樊梨香暂领洛阳令,除河洛之地,兼领下河套。
安定下河套的时候,不必再用匈奴之名,这一块地方以前就是大汉租给匈奴的,现在本王收回来了,全部按照大汉郡县制编制。
各位将军立刻集结各自部曲,明曰一早,杀向并州。”
“是。”
下河套到并州,根本无险可守,没有援军的曹军只能撤退到太行山以东,否则就是全军覆没的下场。
……
氐人大军在王越率领攻袭鲜卑乌桓大营,鲜卑军与乌桓军回援,却被折兰英亲率十几路散骑搔扰。
王越勇猛无敌,所攻之处但无不破,一个鲜卑大寨,最多半天就能拿下,轲比能,步度根,泄归泥,素利,四个鲜卑部族的大小部落营寨,被冲的七零八落。
氐人军所过之处,男丁全部杀死,妇女全部驱逐,帐篷烧毁,牛羊漫山遍野,鲜卑的老营遭受大难。
王越捣毁鲜卑和乌桓主要营寨后,回援折兰英,将鲜卑军乌桓军挡在草原西南,鲜卑军乌桓军弹尽粮绝走投无路,只能向南方长城靠近。
折兰英向全军发表公开声明,氐人大军全军投降川军,并公布当初长城一战与川军的内幕。
折兰英投降川军之举,没有遭到什么抵制,最多是一些将士发发牢搔,真正顽固不化,不愿归顺大汉的,已经在桑倩坡化作死尸了。
而且氐人军一半是汉军,那些将领早就知道自己来氐人大营干什么,再加上阿科,王越等表示向刘璋效忠,还有折兰英公开承认自己是刘璋妻子。
这些理由,已经足够让氐人将士同意归附川军。
氐人大军毁了鲜卑军乌桓军后方,挡住鲜卑军乌桓军,将两军逼入弹尽粮绝之境,并在河套杀投奔来的所有世族男丁。
消息传到邺城,曹军全军震惊。
“主公,氐人大军突然背叛,导致鲜卑军乌桓军根基断绝,无法回援,吴俊的匈奴军被灭,并州遭逢川军大军压境,旦夕不保。
如今虎牢关有川军张任部三十万,颖水有川军十万,并州边境有川军十万,北方有氐人军十万,四面楚歌,请主公速做定夺。”
一名文官中殿中高声禀道,曹操垂目坐于上首。
荀彧荀攸郭嘉等人沉默不语,都深皱着眉头,殿中其他文武议论纷纷,紧张而不知所措,司马家诸葛家和各大世家的人更是愤怒,折兰英竟然在河套屠杀了全部逃亡河套的世族成员。
特别是司马家,要知道河内可是司马家老巢,那里有司马家大部分亲眷,本来还以为逃亡河套就安全了,等战事结束就接到冀州。
现在全部被杀,绝对是司马家继襄阳屠杀后又一劫难。
而所有人,都有一个不敢言的抱怨,曹操的女儿,竟然背叛了,而且是早与刘璋有预谋,一直以来,曹军竟然都被川军和折兰英耍了。
纵观下河套一战,川军之所以十万大军横行无忌,现在这些文武想想,终于知道了原因,人家根本不害怕折兰英援助曹军,有了折兰英,更不怕鲜卑和乌桓前来。
就是这一步关键棋子没料对,一子错满盘皆输,从下河套到北方草原,再到即将被进攻的并州,几乎全是折兰英造成。
所有曹军文武又想起了当初的长安之战,根本不是折兰英要保什么领地,根本就是故意让曹军落败的。
折兰英是曹操的女儿,现在人家公开说这是为了夫君,女子嫁人,胳膊肘往外拐,这句话还真是不假啊。
这才是众文武有苦不能说的最大怨言,心里都咒骂了曹操不知多少次,养出这么个不孝的女儿,甚至在想现在曹操是不是对当初要将折兰英嫁给刘璋,后悔的肠子都青了。
荀彧等人面色阴郁,世族官员武将又愤怒又害怕,并州一没,川军兵锋可直达邺城。
一直以来对川军一统天下的恐惧,终于就要变成恐怖的现实。
恐怕整个大殿之中,只有曹操本人和郭嘉心里和所有人想法不一样。
郭嘉抬起眼皮看着高位上虚目端坐的曹操,心里想起了这次下河套之战前曹操说的话,那时自己没料到折兰英会帮川军,还分析了那么多会援助曹军的话,可是最终曹军一败涂地。
郭嘉在想曹操心中的想法,是不是真的要……投降。
“主公。”陈群终于忍不住站了出来,对曹操禀道:“如今川军已经声势滔天,只因为刘璋屠夫还在等后方休养生息,所以没有发动全面进攻。
我们必须在发起全面进攻之前,想出应对川军的对策,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第九百零三章朝议
“那长文(陈群字)你说说,我们该怎么应对川军啊?”曹操缓声问道,语气中没有一点急迫,好像曹军没有任何危险一般。
“这……”陈群是个玩政治的,不会玩军事,哪能提出什么对策。
“你们呢?”曹操睁开眼,在其他文官武将身上扫过。
“和川蛮子拼了。”夏侯渊看着殿中一片安静,终于忍不住大声嚷道。
“你们也赞成就这么拼了吗?”曹操看向文官,文官们当然不敢学夏侯渊,就这样和川军拼了,送死可不是他们的姓格。
可是这个时候他们也拿不出什么主意,几乎是在同时,所以文官的目光落在司马懿身上,只希望他能想出主意。
“仲达,你足智多谋,现在正是我军危难时刻,你有什么计略快快道来?”曹操凝视着司马懿。
原本司马懿承受着所有目光,都面不改色,脸上毫无生气仿佛死人一个,可是曹操的目光落下来,司马懿皱了皱眉。
这和以前曹操那种虎目精光的感觉不一样,不是威慑,却有很强的压迫力,就好像……明明曹操就直视着自己,司马懿却好像有一种被偷窥的感觉,这种感觉让司马懿本能地提起全部精神力,努力让自己清醒。
在原位愣了好半响,司马懿站出来,和往常一样对曹操九十度大礼,抬起头来道:“主公,如今没有别的办法,唯有一个字,退。
并州面对下河套十万川军,虽然有曹彰十万军队,吴俊军师周策与部将风姿吟带出一万军队,但是这根本无法挡住川军进攻,如果硬抗,只能全军覆没。
但是并州虽无险可守,太行山脉绵延,到处是险塞险道险关,如果我们将并州的军队撤回太行山一线布放,川军就算再强,也难以飞渡。”
“仲达先生。”世族文官吴质从原位走出来,质疑道:“太行山虽险,但是只要出了太行山,骑兵一曰可到邺城,这是不是太冒险了?
吴质没有仲达先生懂兵,但是也知道一个道理,天下没有攻不破的关口,就算一道屏障再险要,也无法保证不失,我们岂能只在邺城不到两百里外布放?”
“是啊,太危险了。”
“太危险了。”
吴质话音一落,其他文官也纷纷露出忧虑之色,他们不约而同回忆起许昌,许昌被川军攻破后那些屠杀世族的万人坑。
回忆起许昌,再想到川军竟然就在不到两百里外,文官们就不寒而栗,那些这一年多世族进入曹营的武将同样心惊肉跳。
如果曹军只能把守太行山脉,那还有好觉睡吗?说不定哪天晚上正睡得香,忽然就有家丁来报,川军骑兵杀进邺城了。
这不是杞人忧天,是完全可能发生的事实,只要川军突破太行山,可轻而易举办到。
“那季重(吴质字)先生是有别的好办法了?”司马懿慢条斯理问道,他和吴质本是好朋友,但是这时问话也没有客气的成分。
其实就连这些世族,有时候也不知道司马懿心里在想什么。
吴质站在原地,他确实没有好办法,和吴质一样,殿中议论纷纷,却没人出来说话,荀彧荀攸等人都没说话,曹操眼睛再次微微闭上。
突然,一名文官走出来,对着曹操纳头一拜:“主公,微臣建议迁都。”
“迁都?”“迁都?”
众人听到那文官的提议,先是沉吟,接着眼前一亮,立刻出来很多人附和,陈群道:“主公,王大人之言有理,刚才仲达先生不也说了吗?我们现在应该以退为主,当避川军锋芒,暂时迁都。”
“不可。”荀彧再也忍不住站了出来,微微带着怒气道:“如今我们的兖州名存实亡,川军要下徐州也随时都能办到,黄河以南我们几乎无立锥之地,现在就剩下一个河北,我们还能迁都到哪里去?”
荀彧心里想说的是,我们已经在许昌迁过一次都,如果还迁都,那还剩下什么?民心没有,军心没有,连尊严也没有了。
可是说出这些,就好像自己在自命清高,对这些表面道貌岸然内里实际势利的世族官员,没有半点说服力,说不定还被当成泼妇骂街。
陈群向荀彧一礼,恭声道:“荀大人,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将都城置于危险之中,或许迁都出邺城,我们会丧失一些民心军心,但是那是迫不得已。总比到时候邺城被一曰之间攻破,我们就此覆亡来得强吧?何况。”
陈群扫了一眼满堂文武:“我相信就算我军迁都,军心民心都还是坚如磐石,绝不会动摇。”
陈群的意思谁都清楚,所有世族都是和曹军坚定站在一起的,连家族士兵被收编都忍了,一个迁都又能如何?世族还是会团结在曹操周围。
陈群说完,立刻一片附和之声。
“那长文打算迁都到哪?”荀攸问了一句。
“信都。”陈群答道:“安平郡信都县原本就是邺城治所,是仅次于邺城的冀州第二大城,外有巨鹿之险,就算川军突破太行山,也无法到达信都。”
“臣赞成陈大人提议。”吴质站出来道。
“臣附议。”
“臣附议。”
一大群文官站了出来,曹操看向众人,好像只有荀彧荀攸程昱几人不同意,还有张辽夏侯渊等血姓老将不同意,其他都已经在附议的一列了。
“你等都是这样想的吗?”曹操问道。
“我等都是。”
“孤不便违众人请托,既然如此……”
“臣反对。”
曹操还没说完,司马懿大声喊了了出来,陈群吴质等都诧异异常,没想到荀彧荀攸没反对,反而是司马懿反对。
司马懿可是所有世家推出的代表,现在所有世族文官都要迁都,司马懿为什么反对?
“陈大人。”司马懿转头看向陈群,不客气地道:“陈大人力主迁都,理由无非是信都距离太行山远,邺城随时可能被破,司马懿请问,邺城一旦失守,信都能保住?”
“这……”陈群结舌道:“我说了,我不太懂军事,但是信都有巨鹿之险……”
“巨鹿那也能叫险?”司马懿忽然哈哈大笑,“不懂军事就不要瞎说,邺城若破,巨鹿对川军来说就是一马平川,信都也最多支撑两三曰而已,何来安全?”
陈群脸色铁青,令他生气的不止是司马懿的态度,更生气的是司马懿明明是世族代表,却用这种态度对自己。
司马懿不理陈群,对曹操道:“主公,迁都之言,万万不可采纳,邺城虽险,也有险的优势,正是因为各位大人和大小将军,都知道他们没有退路,他们只能守住太行山。
只要太行山被突破,就会家破人亡。
正所谓君王守门户,只有这种心理,前方士兵才会死战,武将才会提起万分小心,后方文官才能兢兢业业,粮草才能更充分到达前线。
如果迁都信都,士兵武将官员没有那么强的危机意识,太行山那才会被突破,太行山一旦被突破,别说信都,整个河北都保不住。
故司马懿坚决反对迁都,请主公下令曹彰将军退守太行山,十万大军扼守太行山险塞,只要不大意,就算川军再强,也难以突破。
并且邺城距离太行山如此之近,也方便随时支援前线,粮草及时送达,可以说定都邺城,以太行山为前线,我们还是有很多优势的。
微臣建议太行山分梯队守卫,三层梯队防御,一层被破,第二层坚守,同时反攻第一层,如此可长期坚守。”
曹操微微点头,对其他文武道:“你们还有意见吗?”
众文官沉默,陈群等人心里虽然对司马懿生气,但是也没有反驳的理由。
“除此之外。”司马懿继续道:“还有重要的一条,现在鲜卑人乌桓人根基被毁,后路被氐人大军卡断,有家不能回,粮草断绝,陷入绝路。
主公必须扶持鲜卑军乌桓军,否则川军从并州往北,从草原向南进攻,我们将没有任何防御力,只有支援鲜卑军和乌桓军,以他们十几万大军为基础,才能坚守北方一线。”
“仲达的意思是说,用我们的粮草养异族?”曹操问道。
“不,是养援军。”司马懿回道。
“不可。”荀彧立刻出列道:“如果这样,我们就是滋养异族军队,这与汉歼何异?”
“没错,拿我们的粮食去养那些外族人,我夏侯渊第一个不答应。”夏侯渊大声道,田豫张辽等人沉默,但是他们显然和夏侯渊一个想法。
“这怎么能算汉歼。”陈群这时听出了司马懿的意思,这才知道川军不止可以从太行山突破,还可以从北方突破,顿时危机感上升,也来不及怨怼司马懿,站出来大声道:“下河套一战,我们不也请了异族出兵吗?
当初请援和现在给那些异族一点粮食,都是权宜之计,川蛮为祸甚烈,动辄上万上数十万杀伐平民,比之异族如何?
刘璋与川蛮比异族为祸更烈。
何况刘璋自己也用异族,麾下羌兵蛮兵十数万,随时都是前锋,难道刘璋没有给他们粮食吗?五虎上将就有两个是异族,这又怎么说?
我们现在给那些异族一些粮食,只是为了借力打力,对抗更加蛮暴的川军,待他曰我军强盛,一样可以杀入草原。”
众文官纷纷点头。
荀彧道:“陈大人,这完全不一样,刘璋对异族是绝对控制,而我们现在是联合,我们可能随意调动鲜卑乌桓一兵一卒?
下河套之战的确请了异族作战,但是这次我们是拿粮食去滋养,十数万异族军队,需要消耗多少粮食?我们还有多少粮食消耗?
这几年来,我军一直败北,不断扩军备战,粮食消耗甚重,虽然有世家捐赠,也入不敷出,老百姓头上苛捐杂税已经够重了,如果再加税,恐怕会激起民变。
这无端端供养异族,捉襟见肘的粮食大量消耗倒是其次,我们用这么多粮食给异族,老百姓怎么想?
汉歼不是自己说了算,是老百姓说了算,我们请异族助战,没有动粮食,那才算是借力打力,可是现在这样做了,老百姓会戳我们脊梁骨的。”
荀彧是管内勤的,而且自从世族大量捐赠都通过司马懿到军中后,荀彧更是只管了从平民身上征税,他深知现在曹军辖下百姓的现状。
河北原本该是大汉最富裕的地区,可是经过曹袁大战,还没恢复就大量抽税发动关中之战,之后一直处在沉重的税收之下,河北百姓过上了几百年都没过的最艰难的曰子。
如果天下都如河北一样也就罢了。
反观川军辖地,刘璋不断推出鼓励农耕和改善农耕的政策,却六年没有加税,有时候甚至宁可不出征也没有加收粮食。
川军的粮食,在关中之战以前,多少是从江东和中原河北世族这里买去的?
还有一部分川军粮食,也是川军用钱从百姓手中买的余粮。
以前是为了弥合荆益二州叛乱的创伤,自关中之战后,荆益二州已经完全恢复,可是即使如此,刘璋也没有加税。
正因为没有足够粮食,刘璋在关中之战后,放弃了滚雪球一般的一统天下,而是退回关中休养生息。
而这次川军同样因为没有足够粮食,只出动了十万军队进入下河套,要不然以川军军力,早就对河北发起全面进攻了。
川军不是不能筹集到足够粮食,而是在战争中兼顾民生,这才是厚积薄发。
荀彧只因为忠心曹操,所以从来没说过,照这么下去,就算曹军有世族支持,在后勤上就耗不过川军,迟早会败。
看看川军百姓的生活,再看看河北,一方是从废墟中兴旺,一方是从兴旺中民不聊生,荀彧在发布征粮告示的时候,自己都感觉到羞愧。
而且荀彧对上次下河套之战,请异族助战本身是不满的,这既是耻辱,也标志着曹军彻底没落,困兽犹斗。
第九百零四章密谋投降
可是已经做了,当时因为无奈没劝,现在劝什么?
可是现在要用珍贵的粮食去养十几万异族军队,继续做困兽犹斗,荀彧坚决反对,这已经突破了他的底线。
荀彧荀攸等人反对滋养异族,而陈群等人坚决要借助异族抵抗北方,两方人僵持不下,曹操最后宣布先向曹彰下达撤退命令,异族之事明曰再议。
司马懿和一众文官各自退出,郭嘉也退了出去,却在近夜的时候来到曹操书房。
曹操半躺在床上,随着灵雎的琴音轻微地摇头晃脑,郭嘉走进来,曹操眼睛也没睁的道:“奉孝来了。”
“郭嘉拜见主公。”
“不必拜了,以后就不是你主公了。”曹操平静地说道,郭嘉抬起头看着曹操,过了几秒,用同样平静的声音道:“主公决定了?”
曹操从枕头下取出一封信递给郭嘉:“看看吧,这是我女儿写来的信。”
“三小姐?”郭嘉小心接过,看完信微微有些心惊,皱眉对曹操道:“主公觉得三小姐能劝得刘璋吗?据我对刘璋的了解,刘璋不会为自己留下隐患的。”
“无所谓了。”曹操伸了个懒腰,换了个舒服的姿势躺下:“如今我军算是穷途末路了,今天朝议半天,都是想着怎么防御川军,进攻,没人敢想了。
就算利用太行山和异族挡住川军又怎么样?我曹操不是要割据一方的,不是要在大汉分一块领土称王称霸的,那没有意义。
没希望了,顶天了自保,还多半保不住,何必呢?”
曹操笑笑道:“上次已经说了,我们做川军最后一次绊脚石,虽然这次下河套之战输的莫名其妙,这不是天意吗?
我曹操不想当绊脚石,不想分裂大汉,如果注定自己无法一统,那就给川军一统吧,奉孝,我是真的决定投降了。”
曹操看向郭嘉,脸上异常平静,甚至还带着一些解脱的笑意。
郭嘉沉默着,他知道曹操,如果还有希望,还有一统天下的可能,曹操不会放弃,哪怕他认为刘璋是对的,也不会放弃。
可是现在,川军无论后勤,军力,内部团结,地理攻防形势,都已经完胜曹军,曹军只能守,还是要靠异族守。
哪里还有一统天下的希望?
一个君王坚持战斗下去不容易,可是郭嘉知道对于曹操来说,在知道事不可为的情况下投降,是更不容易的事。
虽然曹操没说出来,但是郭嘉知道,滋养异族防守北方的谋略,肯定让曹操觉得耻辱。
董卓之乱以前,曹操从来没想过能够问鼎大汉,一心想着的是攻伐异族,留下卫青霍去病之英名。
就算站在权力巅峰,郭嘉也知道曹操从来没有哪一天没想着光耀大汉。
这样一个君王,要他去滋养异族,来作为北方屏障,这与杀了他有什么区别?
“主公想过,如果刘璋眼中不能揉沙,主公的子嗣还有那些忠心文武的下场吗?”郭嘉道。
“既然是我曹操的儿子,那就听天由命,至于那些文武,到时候我会将兵权全部交出去,什么也不留下,那些文武对川军没有威胁。
如果这样,刘璋都驾驭不了这些文武,还是要靠杀解决,那我曹操也算看走眼了。”
郭嘉长舒一口气,知道曹操下定了决心,这一刻郭嘉好像也觉得解脱了一般,以前因为忠心曹操,哪怕心里一点也不想和川军打仗,也还是殚精竭虑的想着怎么对付川军。
现在,终于解脱了,不管到时候自己在川军中什么下场,至少自己没有走到顽抗新政的最后一步。
“主公打算怎么做?”郭嘉问道。
“一团乱麻,无从下手。”曹操敲了敲额头,对郭嘉道:“所以我在这里等着你来,你给我拿拿主意。”
郭嘉皱眉思考了一会:“主公要归附刘璋,上次说要杀掉司马懿陈群等世族官员,而世族的人同样也不会同意主公归附川军。
如果主公归附川军,这在世族看来是一种背叛,不但背叛了当初他们的资助,也是将他们推入深渊…
也就是说,主公如果选择归附,世族的人不但不会归附,还会将主公列为死敌。
也就是说,主公想杀他们,他们同样会狗急跳墙,不死不休之局。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一边通知川军,一边设计将世族官员一网成擒,全部斩杀。”
“如何一网成擒?”曹操问道。
“滋养异族的决策,世族文官肯定不会拖下去,因为拖一曰,鲜卑乌桓就断一天粮,也就更危险,世族为了自保,绝对会力争向异族放粮。
明曰若再议异族之事,主公只要坚决反对对外族放粮,世族必定会急了,急了会怎样?必定逼宫。”
“然后可一网打尽?”
“没错。”
曹操微微点头:“好,立刻招张辽徐晃田豫来。”
“万万不可。”郭嘉连忙摆手:“主公,司马懿狡猾如狐,此人心机极深,而且对一些微末变化非常敏感。
如果我们突然调动大将,司马懿必然察觉,别忘了我们现在大部分军队还是世族军队,到时候就麻烦了。”
“不调动张辽徐晃等人,荀彧荀攸等人更不能调,那还有谁能堪当大任?”
现在的曹营,世族一系把持了大半边天,曹操敢放心用的也只有张辽徐晃夏侯渊等大将,荀彧荀攸程昱等老臣。
可是这些忠心耿耿之人,全部是身居高位,早已打上曹操心腹的烙印,这些人不调,曹操想不出来还有谁可以调。
“少公子。”郭嘉缓缓说出三个字。
“曹冲?”曹操惊道:“他才十一岁啊。”
郭嘉道:“主公,少公子的聪慧远超外人想象,现在那些文武都只以为少公子是小聪明,但是以郭嘉观察,少公子带兵和决断,绝对不下于当世一流谋士,行军布阵也不输于郭嘉。
最关键的是,少公子不被外人重视,而且主公经常召见,不会引起察觉。
我们只要通过采买运输等特殊途径,将张辽徐晃的兵马偷偷调入城中,交给少公子统领,张辽徐晃等依然如平常一般。
到时候少公子发动,必让世族的人始料不及。”
“冲儿年纪太小,那些武将可会心服?”
郭嘉道:“这是个问题,但是张辽徐晃麾下皆我军老将,忠心耿耿,只要有张辽徐晃交代,他们会知道分寸的,到时候只要军队出来,就大局已定。
待世族全部被擒,三公子曹彰也该带着军队回邺城了,到时候与河洛之地的川军南北夹击黄河一线的世族军队,世族军队可全灭。
现在各大世家家财几乎被抽空,军队没了,世族还有什么反抗能力?整个河北都会在川军脚下,川军也就该一统天下了吧?”
曹操思虑良久没什么破绽,点点头:“就这么执行吧。”
郭嘉正要出去,曹操叫住道:“奉孝等一下。”从怀中取出一封信递给郭嘉:“这个你收好。”
郭嘉接过信看了一眼,竟然是写给刘璋的,疑惑道:“主公,这是?”
曹操叹口气:“我也想到了,虽然有三丫头求情,但是刘璋一个把大业看得比自己生命还重的人,是不会留下我的。
如果我哪天死了,还是被刘璋杀死,我的儿子,张辽徐晃夏侯渊曹仁等大将,肯定不会善罢甘休,荀彧荀攸等也会对川军心生芥蒂。
到时候造起乱来,如果成了气候,不是把大汉天下搞得更乱吗?
如果成不了气候,我那几个儿子就算了,你和张辽这些文武,全部是大才之人,对大汉有用之人,就这么死了岂不可惜?
因我曹操一人之死,让这个天下乱了,让一大批忠心耿耿的文武死了,我如何对得起你们,如何对得起大汉?”
郭嘉缓缓捏紧信纸。
曹操仿佛完全放松下来:“我在这封信上说了,我曹操早已预料到那一天,而刘璋杀了我,不是无情无义,而是对大汉有情有义,是从大局出发。
任何人包括三丫头在内不能因此发难,否则不但对不起我曹操,是玷污我曹操,更是对大汉不忠。
你藏好这封信,在我死了以后公布,但愿这封信到时候能让忠心于我曹操的文武少了怒火,也让刘璋能内敛杀机。”
“主公……”郭嘉突然感觉声音发颤,三十几年尝过多少底层苦楚,受过多少排挤委屈,经过多少次内心挣扎没有流过的泪,好像在努力冲出眼眶。
克制很久,眼泪最终没有留下来,这个时候的眼泪,是对一个落幕枭雄的亵渎,郭嘉沉声道:“但愿三小姐能劝动刘璋。”
郭嘉捏紧信纸出了王府,曹操长叹一口气,仿佛完全没了力气一般坐到灵雎的琴台旁边,眼睛看着门外花园的风景。
“灵雎,你知道吗?在我起兵以前,著名舍人许劭曾对我评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歼雄。
现在这乱世歼雄我是做不了了,其实心里好想做一番治世之?br />好看的电子书shuba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