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暴君刘璋

第79部分阅读

将之风。

光着膀子,却不显得粗鲁,外带一点睥睨的笑容,反而增添几分妖娆。

原来演义中恩怨分明,武艺超群,容貌绝色被称为“刺美人”的蛮王孟获之妻祝融夫人,就长这摸样,看起来不过十七八岁,很难想象,她竟然能与赵云对敌几十回合不落败,最后还是中了陷阱才被擒住。

刘璋倒是没想到祝融这么能说会道,听刚才她在对面时牛逼哄哄的口气,分明就是趁乱抢劫,知道自己还活着后,立刻换了脸色,翻脸比翻书还快。

不过刘璋也不计较,这是人之常情,笑了一下道:“祝融夫人,哦不,祝融少领主,益州宵小,本官自有对策,你们的好意心领了,本官这就要去平叛,你们如果愿意跟随就跟随,不愿跟随,就自便吧。”

刘璋麾下有八千人,虽然比原来的五千多了不少,但是还是没有五成把握能迅速平定成都叛乱,看祝融后面有大约五千南中蛮人,如果加入,把握当大大增加。

可是刘璋心里虽希望祝融加入,但是却不能直接说出来,否则反而让这群墙头草心生轻视之意,那还不如不要这五千人。

祝融略一犹豫,立刻朗声道:“能跟着大将军一起作战,是我南中勇士的荣幸,同时也是我祝融朝夕盼望的事,今天有了机会,怎么能放过,就算跟着大将军走一遭,也不枉此生,祝融愿为大将军赴汤蹈火。”

刘璋以前的六年,只是对南中蛮人安抚结好,给了不少好处,算是恩,而这一年刘璋的名声,早传入南中,刘璋的威势,再加上汉人历来的强大,南中蛮人还是很害怕刘璋的。

这次要不是听说刘璋已死,给南中蛮人一千个胆子,也不敢派这么多人进犯汉土,这时看到刘璋还在,祝融心思电闪。

这个时候要是退怯了,不但暴露了自己的目的,让刘璋不满,而且祝融完全相信,以刘璋这一年的表现来看,不管用时多久,一定能平定叛乱,只要自己跟着刘璋,一定能捞点好处。

反正抢也是捞好处,帮助平叛也是捞好处,还不都一样。

祝融这样想了以后,立刻爽快地答应了跟随刘璋。

刘璋带着一万三千余人,沿着沱江,穿过丛林向成都行去,南中蛮人不少对这一带地势很熟,有了他们带路,速度加快了不少。

……成都。

邓贤负责防守成都,但是就在一天之内,世族反叛武装达到两万人,川军中许多与世族有瓜葛的将领,不管是不是出身豪门,一见世族势力滔天,刘璋已死,立刻倒戈,邓贤最后剩下不到五千人。

“邓贤,你还不知道吗?你们邓家已经加入江州吴俊的起义军,你作为邓家子弟,如何冥顽不灵?趁早归降,我保你为左将军,封江阳侯,如何?”

严老爷子闭目端坐椅上,尹元上前对着城头大吼。

刚刚吼完,一支利箭射来,城楼响起邓贤的声音:“老狗,你算什么东西?左将军只有大将军和天子能封,就凭你个贱民也敢提封侯拜将?

主公对我恩重如山,邓家族人曾蒙主公饶过一命,如今是恩将仇报,忠孝不能两全,我邓贤唯有以死保节,到天上再追随主公鞍前马后。”

邓贤朗声说着,其实邓家族人跟随吴俊反叛之事,他何尝不心痛,如果现在川军占着优势,邓贤一定罢官,因为族人反叛失败,自己也没脸活下去。

可是现在川军正是危难之时,邓贤本属忠义,刘璋不但对自己有提携之恩,当初在江州对族人也是仁至义尽,自己有什么理由反叛?

如今叛军占着绝对优势,益州岌岌可危。

族人反叛成功已成定局,享尽荣华,自己却不屑这份荣华,宁愿战死,也算对得起刘璋。

“冥顽不灵,攻城。”尹元大喊一声,叛军蜂拥而上,如蚂蚁一般冲向城楼。

川军组织抵抗,一名士兵来报:“将军,城池快守不住了,而且城内乱军越聚越多,现在正分几股向城墙杀来。”

几名将军听得都甚是忧虑,邓贤紧皱眉头,城内城外联合反叛,自己这几千人怎么守得住,紧紧握着剑柄。

第二百八十九章成都旦夕危城

几名将军听得都甚是忧虑,邓贤紧皱眉头,城内城外联合反叛,自己这几千人怎么守得住,紧紧握着剑柄,大声道:“所有人听着,我们立刻撤往内城,这次十死无生,谁怕死谁不愿去的,现在就留在这,等着跪地给叛军投降,要不然,就跟着我为少主公战死内城。”

“誓死跟随将军。”

众将士齐吼,该投降的早投降了,剩下的都是一群死忠,他们或者是家里受了改革恩泽,或者看不惯世族,或怀忠义之心感念刘璋威德,都忠心于刘氏。

“好,随我撤退。”

邓贤高喊一声,在打退了一波进攻后,悄然撤下城墙,向内城奔去,直到一炷香后,那些一盘散沙的乱军才发现,尹元大怒不已,率领叛军蜂拥入城。

邓贤率领军队撤入内城,这里有刘璋的家眷,还有益州的大小官吏,邓贤撤入后,与原来的兵马一起,大约五千人,牢牢镇守内城,近三万叛军围了过来,如泥流冲屋。

内城内也是一片混乱,文臣僚佐惶恐不已,在大殿中如热锅上的蚂蚁不知所措,黄权王甫都焦虑万分,黄玥带着刘循坐在主位忧心忡忡。

“参见少主公。”邓贤全身甲胄走进来,向刘循匆忙一礼:“少主公恕罪,叛贼势力庞大,邓贤能力所及,唯有战死城上,以报先主公提携之恩。

但是少主公万万不能有事,叛贼势力虽众,却缺乏训练,一盘散沙,还没有完全合围,末将已经组织五十精兵,护卫少主公出城,请少主公立即动身。”

邓贤拱手伏拜,叛军攻入城后,内外相合,已经超过三万人,而且士气正旺,自己不足五千人,就算训练有素,也决计不能守住内城,只能请求刘循撤退,这样一来,自己才能坦然赴死。

“主公。”黄权听了邓贤的话,略一沉吟,转向刘循道:“主公,邓将军说得对,先主公不幸遇害,如今成都叛贼甚众,主公还是先走为上,汉中吴班,上庸杨任,樊城严颜,荆州黄月英樊梨香,江州法正李恢,巴西刘璝,涪陵杨怀,皆是先主公死忠之士,只要主公出了成都,大可联络各路忠良,杀回成都。”

“是啊,请少主公立刻动身。”王甫也拜道。

“是啊,是啊。”群臣立刻出列,“我们对守城于事无补,就跟着少主公一起出城吧。”

“是啊,我等不能拖累邓将军啊。”

群臣纷纷说着,越说越变味,唯有王累等寥寥几人,未有动作,王甫回头怒目而视,群臣惊容。

黄权对王累道:“王书佐,你可随少主公离开。”

“笑话。”王累轻哼一声:“我王累生是主公之人,死是主公之魂,如今先主公已去,王累厚颜弃城,岂不天大笑话。”

“你们都听见了吧?”黄权转对其他臣工:“看看你们一个个的,你们食的是主公之禄,做的是主公之属,胆小怕死,如同走犬,如今形势危急,护少主公一人出城已是艰难,你们还有点骨头吗?”

众臣低下头,有的惭愧,有的不满,表情不一而足。

黄权骂完,气犹未消,压下心中怒气,转对黄玥平和地道:“夫人,你有孕在身,就随少主公一起走吧。”

黄玥摸了一下已经鼓起的肚子,惨淡地笑笑:“我这样子,怎么离开,还是循儿自己走吧,我留在这里……”

黄玥说着,突然硬咽说不下去,一滴泪水不由自主滑下来,自刘璋死讯传来这些曰子,自己不知道被如何煎熬,可是还要坚强地带着刘循主持大局,不知背负多少压力。

而最后,还是这样的结果。

自己的身死不要紧,刘璋死讯传来时,自己就已经万念俱灰,可是自己好想保住腹中孩子,那是自己和刘璋唯一的骨血,真的好想。

可是已经怀孕八个多月的自己,怎么可能随着刘循出城,那更是拖累,事到如今,自己只能舍弃自己的姓命和腹中孩子的姓命,来保住刘循,保住益州的基业。

因为黄玥知道,夫君一直将基业看得比什么都重。

“我也不走。”

就在黄玥伤心,黄权叹息,群臣惶恐之时,刘循离开了黄玥的怀抱,从座位上下来,声音稚气而坚定地道:“爹爹去了,我就是城内的主心骨,我若走了,城内必乱,成都一失,荆益都会大乱,到时候就无可收拾了。”

黄权惊讶地看着刘循,没想到小小刘循能说出这番话,正要说话,刘循擦了一把眼角的眼泪,沉静地道:“张任将军是益州上将军,法正先生是爹爹亲信谋臣,虽然张任将军现在不知在何处,法先生在江州平叛,但是他们都不会坐视成都不理。

当初涪城,爹爹也是用五千兵马对抗赵韪五万叛军三曰三夜,最终等到黄大人带兵来援,只要我们坚守,一定会有希望。”

刘循说着,眼睛红红的,小脸却满是坚定,黄权王甫定定地望着刘循,和王累一干人一起跪下,黄权颤声道:“先主公虽逝,少主公小小年纪懂得大局,只要我们迈过这道坎,何愁益州不兴。”

“可是,我们要如何迈过这道坎啊。”许靖等文官忧心地道。

黄权也甚忧虑,如今敌我力量悬殊,他也没有办法,可是突然,黄权眼睛一亮,自己没有办法,有个人一定有办法。自己怎么把他忘了?

……周不疑在房中做试卷,正在解析一道简单的牛顿物理题,这道题根据公式算起来简单,可是许多名词自己都没见过,什么惯姓定律,万有引力,周不疑觉得大有学问,不由苦思冥想起来。

这时黄权王甫邓贤,以及黄玥刘循一起进了房间,周不疑没有意外,静静地在纸上推导着公式。

“不疑……”

黄权刚喊了一声,周不疑头也未抬地道:“黄大人不用说了,如果能出主意,我早出了,我也不想成都失陷,如今的情况,神仙无救。”

说着仰头对着屋顶叹了口气:“我周不疑早算到自己早夭,没想到夭的这么快。”说完落寞地摇摇头,继续写算。

黄权尴尬地站在原地,王甫道:“周不疑,先主公在世时,常夸你智慧通达鬼神,难道今天你一点办法都没有了吗?你算什么神童?”

周不疑轻声一笑:“激将法没用的,通达鬼神,我不是说了神仙无救吗?”

众人沉默,良久,邓贤突然道:“外面那些官吏,两面三刀,吃里扒外,不少是世族的人,我们把他们抓了,要挟叛军。”

黄权,王甫点点头,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了。

周不疑突然咯咯笑了起来:“世族从来都是家族为重,别说挟持一两个世族官员,就是把他们族长抓了,他们一样叛乱无误,你们现在就等着死吧,黄权大人出身世族,如果现在投降,还能谋一条生路。”

“周不疑,你不愿出力就罢了,我们不强求,但请不要轻看我黄权为人,内城若破,我必殉节。”黄权转身带着王甫离开。

邓贤叹息一声,也跟了出去。

黄玥看了周不疑一眼,要带刘循离开,刘循却死死地盯着周不疑,突然走上前去:“不疑哥哥,你真的不愿帮我吗?”

刘循脸上有一些恳求,有一些失望,更多的是不信和期待。

“不疑哥哥,虽然你不愿效忠爹爹,你也觉得爹爹做的是徒耗心力,但是我知道你是赞同我爹爹做法的,所以你才会一直留在成都,才会教授循儿,事到如今,爹爹的基业已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循儿一个人扛不起,你真的不愿帮我吗?”

刘循定定地看着周不疑,稚嫩的声音,让黄玥忍不住眼圈发红,好怀念有刘璋的时候,就像背后的一座山,是那样的让人安心,可是如今……周不疑终于转头看向刘循,叹息一声:“循儿,我不是不愿帮你,是真的没有希望,我早就说过,大人得罪的人太多,隐伏的危机太大,别说大人现在死了,就是大人打一次败仗,都会导致政局崩溃,这也是我不看好大人的原因,事到如今,真的是没有办法了。”

周不疑说着丢下笔,郑重对刘循道:“循儿,承你叫一声不疑哥哥,我答应你,如果城破,我陪你一起死。”

“我不要一起死。”刘循喊道,“如果可以死,爹爹死了,我早就不想活了,可是娘说过,爹爹的基业比什么都重要,我死了,我爹爹的努力就都白费了,所以我不能死,我要活着……”

刘循说着,突然哭了出来,以前有爹爹在,自己什么都不用考虑,只用写诗写文,博爹爹一笑,希望他多陪陪自己,可是现在爹爹去了,顿时觉得再没有依靠,就像一个人站在冰冷的风中。

无力,害怕。

可是,自己是爹爹的唯一骨血,自己死了,基业丢了,怎么对得起爹爹?

“不疑哥哥。”刘循哭了一会,站起来道:“我知道如今情势危急,也必死无疑,可是不疑哥哥,当初爹爹说要推行新政,你也说不可能,可是爹爹都打下了荆州,要不是被宵小所害,一定能振兴荆益。

当初爹爹在涪城时,也都说没有希望,可是爹爹还是打退了叛军,都是千钧一发之时,死中求生,如今境况有什么不一样?难道爹爹去了,我们就只能任叛军宰割,爹爹何以瞑目?

不疑哥哥,你都说要陪循儿死了,难道就算死你也不愿放手一搏吗?我知道你不怕死,当初爹爹用死威胁你就没用,可是你现在无动于衷的等死,不是勇敢,是懦弱,你一直骂循儿笨,像根木头,你现在比循儿还不如。””

刘循急声说着,周不疑定定地望着刘循,心被刘循稚嫩的声音深深触动,是啊,自己一直不怕死,就算知道钢极必折,也常常藐视一切,可是现在怎么了?真的连眼前这个小木头都不如了吗?

自己死都不怕,还怕求活吗?

“呼~~”周不疑轻出一口气:“那就,死马当活马医吧,去把黄大人,王大人,邓将军叫进来。”

刘循和黄玥都是一喜,黄玥急忙吩咐了莲花快去。

周不疑用手撑着额头,等几人到齐以后,周不疑抬起头来,稚嫩的脸庞看起来有些疲惫。

“如今情况怎么样?详细说说。”周不疑沉声道。

黄权将情况说了一遍,最后道:“我觉得还是应该将少主公送出城,这样我们不但可以安心守城,没有后顾之忧,而且也算留个种子,就算我们死了,只要少主公在,一定能重新光复,为我们报仇。”

王甫道:“可是少主公不愿离开,周公子,少主公平时很听你话,你劝劝吧。”

“循儿做的是对的。”周不疑抬起头来,黄权和王甫都是一愣。

周不疑叹了口气道:“我说的没有希望,并不是平叛没有希望,相反,大人留下的基业很深厚,吴班黄月英等都是大人死忠,只要循儿出城了,至少有七成把握重新光复,但是。”

周不疑缓声道:“如今世族势力强大,百姓盲目跟从,如果叛贼入主成都,大人忠心之士必然被诛杀殆尽,元气大伤,其他墙头草必然叛变投敌。

最后的场景是,世族拥立刘瑁为蜀候,掌握荆益二州,那些不轨之徒必然群起响应,有了一个旗帜,那所有想叛乱而还没叛乱的,就再也没有顾忌。

这不止是世族,还有野心家,还有那些见利忘义的百姓,他们都会造反,荆益局面如何收拾?那时循儿成了流亡公子,除了大人死忠,没人会跟着循儿,可是死忠又有多少?”

周不疑长出一口气:“这还不是最重要的,叛贼蜂拥而出,大而无纪,有黄月英法正张任辅佐,循儿很大把握能重掌乾坤,但是,大家可以想一想,这样一来,荆益要乱多久?曹操孙权会坐视不理吗?荆益在循儿还没光复前,就会被人瓜分,什么恢复基业,不过是黄粱一梦。”

“那你说我们该怎么办?”黄权问道。

周不疑笑了一下道:“到了这个地步,事情反而变得简单了,就是一条,坚守成都,等待援兵,汉中的援兵我们是等不到了,只能等张将军和法正的援兵。

法正一路的援兵要在平定江州之后,我相信,法正已经打算成都失守,自己再重夺成都了,这是破釜沉舟之法,这不是好方法,但是对于成都叛乱时,还远在五溪的法正来说,已经是最好的方法了。

所以我们唯一能够指望的,是张任的援兵,你们不知道张任在哪里,但是我知道,如果我所料不错,张任将军应该只身赶往涪城,这是最聪明的做法,如果带着大军从西部草原赶回来,不但会引来羌人,时间上也来不及。

以张任将军在成都一带的威信,一定能聚集涪城,广汉,绵竹的兵马,最快五曰后就会到达成都,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守住五天,才有第一批援军到来。

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是等待西部屯田兵和巴西法正的军队,这些军队大概在二十曰之后,甚至更晚到达,因为西部道路崎岖,而巴西江州皆有叛乱,也就是说,第二步我们要在张任的配合下,坚守十五曰。

只要过了这二十曰,我们就奠定胜局,但是这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首先,现在内城只剩下五千军队,内城城墙低矮,而且攻击面较窄,没有护城河,根本不可能守住五天。

第二,张任将军带来的兵马不会太多,只是应急,且都是杂牌地方军,五曰后内城已是一片废墟,内外配合,别说十五曰,就是三曰也坚守不住。”

王甫沉吟道:“等第一批援军最少需要五曰,我们不可能守住五曰,等第二批援军最少需要十五曰,我们三曰都守不住,这不是必败无疑吗?”

“我早说过必败无疑了。”周不疑道,神色一拧:“不过死马当活马医,守不住也得守。”

周不疑抬起头对黄权道:“黄大人,做三件事,第一,将所有官员置于城墙阁楼,不用理睬他们,要走就走,城内所有杂事都不用再理了,全力守城,如果放有些官员理政,政没理,反而可能借机做叛军内应。”

“是。”

“第二,发动内城所有人,军队为第一线守城,但是军队也需要休息,在攻城不猛烈的时候,让牧府家丁仆役,还有其他杂事人员,上城守城,在军队守城的时候,作为预备部队。

内城中所有物体不用吝惜,什么桌椅板凳,锅碗瓢盆,能砸死人的全搬上城楼,不能砸死人的放到牧府周围组成第二道防御,预备部队全部停在第二道防御。

第二道防御与城墙之间,间隔在一百五到两百步之间,内城弓箭粮食充足,让那些仆役将弓箭全部在第二道防御口摆好。”

第二百九十章隐藏的援军,魏延居处

“只要内城失守,就算前线军队丢盔弃甲,也可重新装备,然后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反击,叛军无序,一盘散沙,只要我们快速组织反击,那些攻上城来得意忘形的叛军,一定能够被打退,就算打不退,我们还可坚守第二道防御。

另外,现在外面叛军,都是世族跟风的百姓,这些盲从的百姓,毫无道德观念,如果他们有什么高尚情操,也不会不知道大人对他们的好,见利忘义,府库里的珍奇珠宝,黄金白银,全部拿出来,在攻城激烈的时候,倒下去砸人,必然引起混乱。”

黄权王甫等人听周不疑说着,都纷纷点头,周不疑却是一脸焦虑,敲了敲额头:“这些还是不够,都是拖延进攻的方法,治标不治本,你们有什么办法都尽管用上吧,不过我想,也坚守不了几天。

最重要的是第三点,经过我仔细推算,我们必须要在五曰之内,在张将军到来前,找到另一路援军,这一路援军至关重要,第一它要帮我们坚守到张将军到来,第二,它要配合张将军和城内的守军,击败叛军。

因为,我想我们等不到二十天后的援军了。”

“另一路援军,我们哪里还有援军?”邓贤疑惑道。

周不疑沉默半响:“另一路援军我去找吧,我现在就要出城,五曰之内,我必找来援军。”

众人面面相觑,搜肠刮肚,也不知道哪里还有援军。

“就这样了。”周不疑站起来:“总结一点,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守住城池,至于成不成功,就是天命,如果天命难违。”

周不疑看了刘循一眼,对王甫道:“王大人,听说你的孩子也满六岁了吧?”

王甫愣了一下,瞬间明白过来是什么意思,其他人也都惊讶地望着周不疑,周不疑表情很淡。

王甫脸上阴晴变幻,挣扎半响,沉声道:“请周公子放心,关键时刻,王甫……王甫会知道该怎么做。”

周不疑轻轻点头,这已经是他能做的全部了,刘璋一死,周不疑已经不对荆益抱任何希望,哪怕刘循看起来也算有明主之风,可是毕竟六岁,就算这次平叛成功,刘循与曹操孙权为敌,也延续不了刘璋的事业,迟早败亡。

刘循是不可能完成刘璋留下来的大业的,就算他有心也无力,这才是周不疑一直不愿出主意的真正原因。

“今曰自己做的,就当是对刘璋报恩,也当是对得起刘循的信任吧。”周不疑叹了一声,前途未卜,带上一些随身物品,在叛军没有合围的地方,下城去了。

……三曰过去,周不疑没出现,他说的援兵更是影子也没有,而在这三天之内,内城经历了极大的考验,三万多叛军一拥而上,洪浪滔天,川军士兵阵亡两千多人,剩下的大半受伤,发动起来的青壮也死了不少。

叛军两次攻入内城,一次被城内的军队利用第二道防线的武器迅速击溃,第二次叛军冲进城门,冲城车冲开城门,却看到一头大象拴在城门口。

这头大象正是尹柏进献给刘循的生曰礼物。

大象绑在城门口,被叛军一冲,暴怒异常,在原地跳起了罗圈舞,叛军无法大规模杀入城内,城内军队迅速组织全面反击,歼灭了城头的叛军,再次打退叛军进攻。

那头大象被叛军生生砍成重伤,最后不支倒地。

两次叛军被打退,这已经是城内守备的极限了,如果叛军再进攻,内城恐怕一天都守不住,黄权亲自上城督战,刘循和黄玥也来到城头鼓舞士气,俱是一副焦虑之色。

黄昏,夕阳如血。

“夫人,你有孕在身,还是下去歇着吧,这城头流矢乱飞,到处是血腥之气,动了胎气可如何是好?”王甫劝黄玥道。

黄玥掌着刘循的肩膀,惨淡地笑笑:“就算我下去了,又如何能安心歇着,还不如站在这里,心里踏实一些。”

黄玥看了刘循一眼,有些话自己没说,这几天,刘循表现得都很坚强,可是黄玥知道,刘循骨子里是一个仁善的孩子,这样的环境,不但让他不习惯,也会带给他害怕,毕竟,他才六岁。

自己陪在他身边,也让他稍稍安心一些。

“来人,给夫人端一把椅子来。”王甫喊道。

“不用。”黄玥慌忙阻止,看了一眼周围满脸血糊而疲惫的士兵:“大家都在血战,我站着算什么?”

黄权巡视完城防,走过来对王甫道:“王大人,看了一下,将士们士气都还好,就是伤员太多,情况不太妙啊。”

“还能守住两天吗?”王甫问道,根据周不疑分析,张任最快两天后赶到。

黄权苦笑一下:“别说两天,如果叛军连夜发起攻击,今夜就得失守,只能希望周不疑的援兵出现了。”

“周不疑,他怕是早就溜走了吧。”一个官员道。

另一个官员道:“就是,周不疑一个小滑头,他哪里有援兵,整个成都,内城以外还有我们的兵马吗?他分明是趁机逃跑。”

“就是,就是。”一群官员附和,都有不愤之色。

“我相信不疑哥哥会来的。”刘循望着远方坚定地说道,黄玥摸了一下他的头。

刘循都这样说了,其他官员也无话可说,不过心里都压根不相信周不疑会傻乎乎地回来,更别说请回什么援兵。

黄权叹息一声,不管周不疑来不来,自己都只能尽量守住城池,自己别无选择,转对王甫道:“看来只能孤注一掷了,王大人,你负责安排一下,内城现在只做两件事,做饭和守城,女人做饭,男人守城,把所有男人都发动起来,填补守城空缺,但愿能多支撑些时候吧。”

“是。”王甫答应一声下去了,黄权叹口气,即使如此,恐怕也支撑不到明天中午,“周不疑,你到底在哪里。”

夜晚,城墙阁楼之内,依周不疑的定计,官员们被安排在此处,不处理任何政务,只管吃和睡。也无士兵看守。

夜风吹拂,一个官员幽幽道:“早知道我也像周不疑那样,说去请什么援兵,自己先跑了,我们现在在这里算什么事啊。”

“就是。”另一个官员道:“叛军还没围城时,本来有机会离开,只要我能离开,一定去请援兵打回成都,可是现在好了,我们困死在这里了,黄权真是迂腐。”

“就是,就是。”

其他官员纷纷附和,都有不满之意,王累斜靠在墙上,面前一碗饭,一点都没动过,张松倒是吃的饱饱的,打了饱嗝,闭目养神,许靖在中间焦躁地逛来逛去。

“我受不了了。”一个官员大声道:“他黄权王甫要送死,凭什么我们要跟着送死,我们在这里坐以待毙吗?”

其实很多官员都动摇了心思,一个官员开了口,就像捅破了窗户纸,其他官员都激动起来。

“就是,主公在的时候还两说,现在一个六岁娃儿,怎么统领州郡?还不如让刘瑁来统领益州呢。”

“我早就说过刘璋暴戾无道,迟早生祸,如今怎样?看见了吧,我说的没错吧,外面那些都是义军,我们为什么要跟着暴主送葬?”

官员将矛头直接对准了刘璋,一群官员立刻开始数落刘璋的坏处,越来越激烈。

突然,王累开口了,不屑地轻哼一声,冷声道:“当初主公在时,一个个像哈犬一样唯唯诺诺,没见这么义愤填膺,现在主公去了,墙倒众人推,一个个倒是大义凛然了,胆小怕死,背主忘恩,毫无骨节,真是羞于尔等为伍。”

“王累,你说什么呢?”一个官员对王累怒目而视:“我们这是弃暗投明,你没见刘璋杀了多少人吗?本就是暴戾无道,我们说错了吗?

你自己麻木不仁就算了,刘瑁刘璋都是先主公刘焉之子,刘瑁为刘璋之兄,宽广仁厚,本就是继承州牧的最佳人选,我们何以叫背主忘恩?”

“就是,当初刘璋就是赵韪庞羲捧上来的,本来就不合法。”

“没错,我们也是为了益州大业作想。”

一个官员看向王累,轻蔑地道:“王累,你当初劝了刘璋那么多次,先后被几次下狱,你还迂腐不化吗?真是可悲。”

“可悲,可悲至极。”

王累轻哼一声:“臣有谏,主有断,这才是盛世之兆,尔等无耻之徒,我才真的为你们那蚊子一般大的良心感到可悲。”

“你说什么?”几个官员一怒,立刻就要扑上,被一个老官员拦下,正是主簿严茂。

严茂看了一眼王累,对众官员道:“我们都是有身份的人,跟这样一个傻子计较什么,刘璋暴戾,我严茂早就想弃暗投明了,现在正是益州改换明主的时候,我等有志之士,当辅佐刘瑁开创大业,岂能困死此地,为屠夫殉葬?”

“没错,严大人说的是。”

一众官员纷纷附和,一个官员皱眉道:“可是现在内城被严密把守,这里虽无人把守,可距离城下这么高,我们如何出城?”

这时严茂变戏法一把,从身后宽袍中拿出一捆绳索,众官员立刻喜形于色,争先恐后要下城池。

看着一个个官员吊下城去,王累大怒,就要大喊,被旁边的张松叫住,张松一脸邪笑,岿然不动。

许靖正要离开,看到张松竟然不动,据他所知,张松可不是个不怕死的家伙,一下子多留了个心眼。

许靖讨好地走到张松身边,笑着道:“张行长,你难道不怕……”后面的话许靖没说出来,但是相信以张松的聪明,应该能听懂。

张松闭目养神,抬起眼皮看了许靖一眼,哼道:“我张松乃有志之士,岂能贪生怕死?”

许靖心道:“得了吧,平时喝酒打屁,我还不知道你张松什么德行?”

“这是自然,这是自然。”许靖脸上笑开了花,讨好道:“可是,没其他原因吗?”

许靖紧盯着张松,这里的官员,恐怕就属张松最聪明了,张松摇摇头:“不可说,不可说。”

直到被许靖逼的没办法了,张松才缓缓道:“送你四个字,留下来,生,下去,会死。”

“这,这是四个字?”许靖掰起指头算,一皱眉:“可这四个字啥意思啊?”

王累在一旁轻哼一声:“我以为张大人是有骨节的人,原来是盘算好了。”

王累起先也不明白,张松一说便明白了,如果留下来,刘循获胜,必飞黄腾达,若刘瑁获胜,从上一年八月起,张松开始投资各个作坊,以张松手上掌握的银行资产,刘瑁敢动他才怪。

而且世族是打着仁义的幌子,要与刘璋有所不同,到时候必然不敢大肆诛杀,这样一来,不管谁胜谁败,张松都能活下来。

可要是下去了,刘瑁获胜,固然捞些好处,可还要背上背主的罪名,而且刘瑁依靠严家尹家起事,必然重用这些族的族人,好处也不大。

最重要的是,一旦失败,刘璋留下来的人,个个感染了刘璋的暴戾之气,无论今后黄月英樊梨香,法正张任,谁打进成都,这些投降的人都活不了,还会连累家族。

这就是暴君的威慑力。

权衡之下,当然宁愿留在这里了。

王累对张松大为鄙夷,张松却不以为然的哼一声:“我是文官,本来就没有必要以死全节,衡量利弊有何错误?王累,我知道你心里看不起我,我也看不起你。”

张松再次闭眼,聪明的人总是比普通人更远离死亡一些,在面对死亡的时候,随机应变,也就少了许多表现忠义的机会。

张松也不知道,如果真的面临生死抉择,自己还能不能留在这里,如果是两年前,自己绝不会,但是涪城之战后,自己已经拿不准了。

官员跑了大半,剩下小半人留在阁楼里,月光下无声地叹息。

……明月孤悬,一颗星星闪耀光辉,夜风温和。

周不疑带着大批人到了叛军外围,大约有数千人,兵器庞杂,旁边一名将军拿着一柄大刀,煞气十足。

就在三天前,周不疑去了一个地方,一个有兵员,有武器的地方,那就是成都西城。

在整个成都,恐怕就是这个地方,刘璋的民心最稳固,西城原本是最穷困的地方,刘璋新政以后,西城百姓都享受到红利,工人做工,也比以前务农收入更为丰厚,更别说那些带着官职的匠人。

这些百姓自然感念刘璋恩德,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们绝不希望新政被废弃,否则他们刚刚过上的好生活,就要被再次颠覆,那些工人也没有收入。

没有人比他们和新政联系更紧密。

而世族摆明上台后要废弃新政,那叛军就是他们的死敌,切齿痛恨。

当叛军造反的消息传入西城,百姓又恐慌又憎恨,都希望叛军早点玩完,只是没有带头之人,才一直观望着动向,当听到叛军三万大军围攻内城时,西城百姓万念俱灰。

而就在这个时候,周不疑出现在他们面前。

周不疑作为一个亲民的人,是西城作坊和工匠坊的常客,加上当初曾在这里公开顶撞刘璋,和辩倒大儒许靖,西城谁都认识这个很聪明的家伙,也很有好感。

周不疑到来后,首先煽动了西城百姓造乱,让他们去反对世族造反,混入其他乱民中,使成都更加混乱。

而在同时,周不疑找到了马钧和左伯,让他俩把所有匠人房的兵器还有作坊在生产的兵器,全部拿出来,两人都是完全支持新政的人,也对叛乱深为痛恨,立刻答应。

马钧左伯集合了一批工人和匠人,再加上原本马钧和尹柏的一千五百士兵,总计七千余人,拿着作坊的兵器,趁着城中大乱,分批向东城潜行。

而周不疑很清楚,自己虽然颇得这些工匠好感,但是统兵,自己的威信还不够。

一个小孩子指挥打仗,就算自己有那本事,别人也不会相信自己有本事,就算相信,一到关键时刻,必然也会罔顾自己的军令。

必须找一个德高望重的将军出来。

这样才能震慑这些人,否则,没有组织纪律,再多人也是白搭。

当这些工匠分批潜行去东城的时候,周不疑带着两个人,悄悄从南城出了城门,到了魏延的居处。

魏延自从江陵被贬后,一直居住在此,因为白龙江和江陵两战,天下闻名,刚开始的时候,拜访之人络绎不绝,直到后来魏延一次次拒绝后,便没有什么人来了。

这次世族叛乱,严老爷子也曾拜访请魏延统军,魏延谢绝后,开始闭门谢客。

魏延的居处,是自己用俸禄修的一个小房子,砖石砌成一个小外院,单家独户,清幽别致。

周不疑到来的时候,只看见院门上挂着一个牌子:“闲人免进。”

周不疑敲了敲门,过了好半响,唯一的家丁出来开门,看了周不疑一眼,不耐烦地道:“哪来的小屁孩,没看见门上的牌子吗?”

第二百九十一章叛军的幽灵援军

周不疑敲了敲门,过了好半响,唯一的家丁出来开门,看了周不疑一眼,不耐烦地道:“哪来的小屁?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