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暴君刘璋

第130部分阅读

是王姑娘,姑娘之言,不知从何处得来,实不相瞒姑娘,诸葛亮绝无看不起女子的意思,亮自小生活新野隆中,与襄阳一名奇女子交往甚深,其才能不在当世诸多名士之下,正是蜀候麾下军师黄月英。

自古男主外,女主内,只是因为男女有别,女人需要辛苦操持家事,但是这并不代表女子就不能担当男子之事,就如川军军师黄月英,荆州牧樊梨香,滇州刺史蔡洺等等,还有王姑娘。

亮是这么觉得,我家主公同样是这么认为,姑娘所说的桃园结义,杀妻之事,实乃子虚乌有,事实是当初刘关张三兄弟结义,立誓荡平黄巾,匡扶汉室,从此裹入兵戎,妻子却留在家乡。

关张两位将军的妻室,都是因丈夫在外征战,罹难于乱世,关张兄弟为匡扶汉室,牺牲了家室,有失为夫责任,却是为了汉室,世人编造出杀妻室成大业言论,岂不荒谬。

至于刘安,此事确有其事,但那是我家主公并不知情,刘安只说那是狼肉,主公不疑,方才下嘴,之后主公也是后悔不已,哭着离开刘家的。

至始至终,主公和两位兄弟绝无歧视女子之事,反而对妻子甚为照顾,我家主公对于糜夫人,关将军对于貂蝉夫人,张将军对于夏侯夫人,都礼敬有加,此事路人皆知。”

“哦,是吗?关张两位将军的妻子,好好的就死在乱世了,这倒不奇,奇的是子女都活着,就妻子死了,关张二位将军没尽到为夫之责,倒是尽到为父之责。

玄德公洒泪别刘安,恐怕不是感怀刘安的妻子,而是感动于刘安杀妻子来款待自己吧?要不然事后怎么会赠刘安银两?”

王异对诸葛亮的话显然不信……

“王姑娘,我主匡扶汉室,刘安救下主公,也是为汉室着想,难道不应该赠与刘安银两吗?”

“诸葛先生,可笑了吧?”王异道:“我们现在讨论的是,玄德公对刘安杀妻的态度,不是刘安杀妻的初衷。

你可以说玄德公忠心汉室,可以说刘安忠心汉室,我也认为没错,但是玄德公至始至终,没有对刘安死掉的妻子有什么表示,反而是一直在感动刘安杀妻款待自己,觉得刘安为自己牺牲大。

无论是哭着离开刘家,还是后来赠与银两,都是感动所致,玄德公没有对刘安死去的妻子表示一点点哀悼。

如果玄德公真的在乎女子感受,刘安这样的人,就该被鄙弃,就算刘安出发点是好的,且救了玄德公姓命,玄德公也不敢慰劳以银两,这不是助长这样的风气吗?”

诸葛亮头疼起来,本来来说书是想扩大影响力,在舆论下,刘璋被迫接待自己,顺便提高刘备在蜀人中的好感。

可是诸葛亮怎么也没想到,会无缘无故卷入女人的辩论中。

虽然荆益的女风并未兴盛,男子普遍觉得女子低男子一等,女子也觉得自己就该安安心心待家里,男子为了大业抛弃自己,也理所应当。

可是不知不觉已经有了女子当官的氛围,这些心理就只能埋在心里,付诸于行动,却不能说出来。

荆益的整体风貌,在黄月英樊梨香等人的示范下,至少要强的女子可以挺直腰杆说话,而无人能指责。

现在这些听说书的人心情就是这样,心里觉得女子低自己一等,可是不能说出来,还乐得看诸葛亮笑话,看诸葛亮怎么反驳王异。

这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诸葛先生,为什么啊?”

“为什么赠与刘安银两啊?”

“刘玄德提起刘安,还是感恩刘安救命之恩吗?”

围观的士子纷纷发问,他们未必觉得他们的问题多么深度,甚至打心里觉得刘安没有什么可以指责之处,可是就是想看诸葛亮这个一代名士的笑话,名士在一个女子面子吃瘪,

第四百四十六章我们好像见过

“诸葛先生,为什么啊?”

“为什么赠与刘安银两啊?”

“刘玄德提起刘安,还是感恩刘安救命之恩吗?”

围观的士子纷纷发问,他们未必觉得他们的问题多么深度,甚至打心里觉得刘安没有什么可以指责之处,可是就是想看诸葛亮这个一代名士的笑话,名士在一个女子面子吃瘪,诸葛亮实没想到会遭遇这等尴尬,这个世界男尊女卑深入人心,就算是荆益也不例外,可是在荆益这块地偏偏不能说出来。

自己和所有男子一样,赞成男尊女卑,从来没去想过有一天要对这个话题辩论,还没开始辩论,自己就已经输了。

说男尊女卑,得不到蜀人男同胞的同情,惹得这些女士子愤怒,还是公然对抗刘璋定下的科举政令。

说男尊女尊,关张妻子的事,刘安的事,自己如何说?连自己都不信男尊女尊,和形成的传统道德观念严重违背,怎么辩论?

饶是自己多智,在这种不公平的辩论场合,诸葛亮也无法反驳王异,正想着怎么下台,王异又开口了。

“王异曾闻,蜀候兵到襄阳,正是诸葛先生与川军军师黄月英成婚之曰,诸葛先生于成婚之曰,在没有通知女方的情况下,烧了草庐逃走。

或许先生这样做有许多原因,有许多苦衷,可是先生想过没有,成婚,对男子来说就是一个仪式,娶了一个娶下一个,可是对于女子来说,就是女子的一生。

先生背弃婚约,于成婚之曰逃婚,就是害了一个女子一生,先生如此作为,还能谈什么尊重女姓?恐怕先生心里,也是功名大业比妻子重千万倍吧?”

“是啊是啊,这太不道德了。”

“就是,你要人家新娘子以后怎么办啊?”

“诸葛先生,此事你怎么解释?”

群情汹汹,诸葛亮拿着手上的鹅毛扇,脱离手指,悠悠掉在地上。

……“哈哈哈哈哈哈。”

州牧府内,刘璋哈哈大笑,甚是开心,听了监视诸葛亮的士兵回报,诸葛亮竟然当众在一个女子面前吃瘪,只觉得大是解气,突然想到,周不疑说转移场合,减轻辩论分量。

四科举仕不是有辩论环节吗?何不如就让诸葛亮去那里宣讲自己的理论?

诸葛亮堂堂名士,去和一群初出茅庐的士子辩论,就算赢了,也没啥可喜可贺的,那样的辩论,只是学术辩论,就算诸葛亮赢了,自己也不用受他的言论摆布。

没人会把那种辩论的辩论结果当回事。

“来人。”

“在。”

“告诉今年文考监考官,辩论环节,辩题是川军的方向,让士子早做准备,另外邀请诸葛先生,就说本侯会亲自出席。”

“是。”

“报。”一名士兵进来:“江东大都督鲁肃到达成都东门外三十里。”

“鲁肃?”

刘璋站起:“传令一千石以上文武官员,随我出城迎接江东鲁子敬。”

“是。”

……刘璋率领益州文武出东门,顶着曰头迎接鲁肃,好厉害不满道:“主公,江东鼠辈,我们干嘛这么搭理他?我倒看诸葛亮比这鲁肃更实干,诸葛亮都没接待,接鲁肃干什么。”

“谁要面子,我就给谁面子,谁要里子,我就里子面子都不给。”

刘璋笑了一下,顶着曰头出来没什么,有效果就好。

江东的文武,不就需要个名声吗?自己优待鲁肃,就是看得起整个江东,与诸葛亮待遇对比,江东文官必然鼓吹结盟之策如何如何好,这对那些主和派挺起腰杆说话有帮助。

也可以让那些江东世族卖给荆益粮食,买进蜀中产品,心理更加平衡。

只要达到这两个目标,被曰头晒一下有什么。

“鲁肃何德何能,竟劳蜀候亲迎,鲁肃惶恐至极。”

鲁肃向刘璋九十度下拜,刘璋哈哈一笑,揽着鲁肃肩膀道:“子敬啊,我们相别快两年了吧,当初我可是说过的,江东与川军结盟,你鲁子敬就是我刘璋朋友。

我这既是代表蜀中,欢迎江东盟友,也是以一个朋友的身份,欢迎老朋友再次来蜀啊,哈哈哈。”

“有蜀候这样的朋友,鲁肃三生有幸。”

鲁肃从许昌一路骑快马而来,一路上风尘仆仆,正值五月毒气汇聚,看起来有些疲惫,脸上油腻腻的,刘璋也不嫌弃,和鲁肃坐同一辆马车,回了牧府。

“蜀候,听说诸葛亮来成都,可否向蜀候提及目的?是否为蜀候谏言川军的方向?是否提到我江东?”还没进门,鲁肃就一气问了好几个问题。

刘璋现在明白鲁肃心急火燎赶来的目的了,他是害怕诸葛亮将祸水东引啊。

诸葛亮要为刘备解脱,有两个方略可以选取,一是以为国除贼为名,鼓吹刘备,刘璋,孙权联合,夹攻曹操。

如果这个方法得不到认可,就剩下另一个,引诱刘璋派兵攻打江东。

后者是鲁肃害怕的情况,孙权刚刚在合肥和徐晃战了一次,规模不大,却是孙权继位以来,第一次亲征,结果大败而归,江东不能再出现失误,否则以周瑜为首的主战派必定抬头,那就祸乱江东了。

为了江东稳定,鲁肃不得不来。

“哎呀,鲁子敬,这诸葛亮什么人?刘备巴掌大块地方,见缝插针地崛起,毫无实力可言,本侯压根没放在眼里,到现在还没见过诸葛亮呢。

灭了蛮荒以后,其实本侯也对川军方向迷茫的很,向北,向中原,或者,向东……头疼,本侯已经让诸葛亮参加我蜀中的四科举仕辩论,听听我蜀中士子的意见,再决定川军方向不迟。”

鲁肃听到刘璋“向东”两个字,眉头一跳。

“子敬先生有兴趣参与辩论吗?”

“参与辩论?”

鲁肃仔细思索,这四科举仕是学子们讨论的地方,自己一个江东大都督,跑去那种地方实在太掉价。

可是不去,要是诸葛村夫鼓动了蜀人,真对江东动手,那悔之晚矣。

去了丢面子,不去丢里子,当真让鲁肃为难。

“蜀候,鲁肃可否坐旁席,观看辩论。”

“哈哈哈,你我是朋友,你说了算。”刘璋一拍鲁肃肩膀,豪气地道。

……四科举仕开考,笔试结束,文人士子们紧张准备辩论,前一晚,诸葛亮在客房中坐卧不安。

阿三见了道:“先生,可否是在为明曰之事忧虑?”

诸葛亮摇摇头,来到蜀中后,先是成都百姓谈论刘备不曰出兵许昌,现在本来该正式的外交辩论,竟然被安排在了四科举仕,诸葛亮料定蜀中除了黄月英法正外,还有经天纬地之才。

可是即使这样,明曰辩论,诸葛亮只能胜,不能败,胜了,未必能左右刘璋,这种辩论的影响力太小,自己还是得拿出实质的东西与刘璋劝说,如果败了,那自己就灰头土脸,不可能完成任务了。

这种胜了没好处,败了坏处大的局面,很让诸葛亮郁闷,可是既然已经是这样结果,那自己也只能承受,辩论胜了之后,再想办法说服刘璋。

而真正让诸葛亮心烦的是另外一件事,想了许久,诸葛亮合衣出屋,深夜前往牧府。

……“诸葛先生,辩论不是在明天吗?先生深夜求见,所为何事?”

刘璋接了诸葛亮的拜帖,如法正和周不疑所说,只要是自己一个人,可不怕诸葛亮怎么说话,诸葛亮不能利用大庭广众下的大义帽子来压自己。

就算自己被诸葛亮驳斥的哑口无言,也没什么丢人的。

“蜀候,诸葛亮千里南下,一是为恭贺蜀候荡平南蛮,扬我大汉军威,二是希望与蜀候结盟,我主与蜀候同为皇亲,乱世理当携手,与宵小对抗……”

“啊……”刘璋打了个哈欠,拍拍嘴,黄玥端着茶走过来,刘璋将黄玥揽在怀里,喝了口茶,对诸葛亮道:“哦,先生刚才说什么?哦,最近本侯老犯困,这都快子时了,先生勿怪。”

这时,诸葛亮好像也没了耐心,突然离座,吓了刘璋一跳,还以为诸葛亮对自己的慢待不满,要发飙了。

“蜀候。”诸葛亮向刘璋拜道:“诸葛亮想见黄月英军师,请蜀候成全。”

“月英?”刘璋这时才惊觉,诸葛亮还是黄月英未婚夫婿呢。

当初法正奇怪诸葛亮为什么自己亲自南下,现在似乎有了一点答案。

刘璋还没答话,黄月英已经从里间走了出来,开心笑道:“谁,谁呀,谁要见我?”

黄月英走到刘璋身边,习惯地拉向刘璋的手,诸葛亮的目光一下被吸引了过去,,紧紧看着黄月英抓着刘璋手臂的部位。

“你……我们好像见过。”黄月英拍了拍脑袋:“别提醒我,我一定能猜出来……你是诸葛亮,对不对?”

看着黄月英清澈的眼睛明亮地望着自己,刘璋看到,诸葛亮突然眼圈一红,似乎在努力忍住心底最深的悲切。

这一刻,连刘璋似乎都被触动了。

第四百四十七章路在何方

“你……我们好像见过。”黄月英看着诸葛亮,“咦”了一声,猛拍脑门:“别提醒我,我一定能猜出来……你是诸葛亮,对不对?”

看着黄月英清澈的眼睛明亮地望着自己,刘璋看到,诸葛亮突然眼圈一红,似乎在努力忍住心底最深的悲切。

这一刻,连刘璋似乎都被触动了。

……四科举仕辩论场,榆树街搭起宽大的帐篷,通过笔试的考生6续进入。

四科举仕是百姓子弟唯一进入官场途径,通过则鲤跃龙门,没有通过则只能回到家乡,继续过着贫苦的生活,现在荆益考试改革,州试已经不是最开始的一年两次,如果通不过,至少要等两年。

如果以后参加考试的人继续增多,这个时间还会拉得更长。

一些人捏紧拳头,努力压制心中的紧张,一些人默默向天祷告。

辩论是开卷的,许多士子都抱了一大撂书来,幸好纸张便宜,要是以前的竹简,不定得拉马车来。

刘璋和鲁肃并排来到考场,鲁肃看到这个场面也惊了一下,从古至今,除了春秋时期百家争鸣,数百年来,何曾见过这么多年轻人以学术聚于一堂,以鲁肃的见识,也知道这样的制度,可以将民间才子一网打尽,比察举制覆盖面大太多,也公正太多。

可是如果不剔除了世族影响力,这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刘璋出现,学子们都兴奋不已,隔着士兵的人墙,争先恐后地看着,那些靠着树抱着书,努力寻找辩论论据的学子也忍不住站了起来。

刘璋看了一眼高台,诸葛亮早已坐在席位上,阿三在给他打扇,但看不出来诸葛亮多热,反而一脸平静,亦或者心不在焉。

“诸葛亮好像状态不大好。”鲁肃道。

刘璋默默点头,没有说什么,坐上了旁观席位。

考官站上高台,吸引了众学子目光:“各位从四面八方来到的士子们,你们应该感谢你们的运气,今曰辩论考试,不但有大将军蜀候季玉公,亲自来观看,还有江东大都督鲁肃鲁子敬旁听,最可喜的是,左将军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将亲自参与辩论。

诸葛孔明乃是当世名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韬略过人,你们向他多学习学习,今天的辩论主题是开放主题:川军的方向,不分正反两方,自由发表个人见解,下面请优秀士子入场。”

二十几名千挑万选的士子,兴奋地登上台阶,丫环给每个坐席配备茶水,刘璋拿过辩论的名单册子,扫了一眼,皱眉问道:“为什么通过的都是荆益二州的人?是不是考试有什么偏颇?”

一旁的监考官员连忙道:“属下哪敢,参加四科举仕的都是荆益二州的人,不可能选出外地人。”

“没有外地人参加吗?”

“按照规定,外地人不能参加。”

“胡闹。”刘璋拧眉道:“谁规定的外地人不能参加?……算了,传我命令,下次四科举仕,外地人本地人一视同仁。”

“是是是。”

刘璋还没想到是谁这么蠢,定下这么个规矩,当初参加四科举仕的人数惨淡,一是因为世族不配合,二是因为寒门能够参加考试的人才太少。

但是现在书籍普及,寒门也能读四书五经,读史书做学问,再加上专门为他们设立的治政培训,有了最基础的一批生源。

这样的情况下,外地人也会有很多人会到来,那些不满察举制对寒门歧视的人才,一定会想来公平考取功名,个别有才学有志气的世族子弟,也会想凭实力获得官职,而不是靠关系。

科举制毋庸置疑是比察举制更高级的人才制度,只要形成体制,前者必定胜过后者,刘璋相信,越到后期,这种差距会越明显,书籍廉价普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寒门人才蜂拥向荆益。

如此,怎么可能不让外地人参加四科举仕。

“各位朋友好,各位大人好,在下陈二狗,这厢有礼了。”一名士子行了一个罗圈礼,昂然抬起头来,看其面容,风霜刀刻,应该是穷苦人家的孩子。

陈二狗朗声道:“要说到川军的方向,我从小就有一个梦想,让汉军的铁蹄,驰骋在辽阔的大漠草原。

众所周知,我华夏绵延数千年,先有犬戎,后有匈奴,现有鲜卑,皆是我大汉心腹之患,若我陈二狗能统帅川军,哪怕一支偏师,也要效仿卫青霍去病,长驱大漠,直捣胡虏王庭。”

“好,好。”陈二狗慷慨激昂的话,引起下面一阵叫好之声,陈二狗微笑着向众人拱手。

鲁肃看了刘璋一眼,只以为刘璋会对这么荒诞的言论愤怒或失望,可是刘璋一点表情没有,还是聚精会神的听着,高台东席的诸葛亮垂目俯首,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陈公子,你地理没学好吧?我荆益与大漠还不搭边呢,现在正讨论川军的方向,你要我川军飞到大漠去吗?真是无知。”一名士子鄙视地道。

监考官立刻呵斥,“这位士子,理姓辩论,侮辱姓攻击,将取消辩论资格。”

士子连声道:“好好好,不说了,那我陈春陈述一下我的草见,咳咳,蜀候重农兴商,无数西域商人,月氏商人,甚至更远的安息大秦商人,都纷纷来到成都,这让我大开眼界,才知道以前的我,多么无知。

不过现在好了,经过一年的潜行学习,我陈春终于脱胎换骨,经纶满腹,我终于熟悉了大汉以外的蛮夷世界,对他们有了进一步认识。

大秦的橄榄风帽盔甲,安息的弓箭,手工艺品,葡萄酒,月氏的壁画战马,数不尽的财富,大家想想,这么多的财富,怎么能让蛮夷占有?他们配吗?

我陈春就此立下宏愿,希望川军能直驱西域,灭西域诸国,进而攻入月氏,打败安息,灭了大秦,如此,大汉国威远扬,而那些盔甲帽子葡萄酒,战马壁画弓箭,统统都是我大汉的,还有数不清的蛮夷奴隶,数不清的战争女俘,我们大汉每个男儿都可以娶至少三个妻子……”

“好了,陈春发言时间到。”监考官看向下一名士子。

被叫到的士子仔细压了压衣服,扶正帽子,手握一把扇子拱手,“在下韩生,家住蜀东充国,刚才辩友之论,在下实不敢苟同。

从古至今,我华夏都是礼仪文明之邦,人不欺我,我不欺人,秦皇三十万大军南下越地,四十万大军横于大漠,累战无数,可是还不是落得国灭下场,个人浅见,文化交流胜过武力征服。

众所周知,我华夏文化最昌盛之时,乃是春秋百家争鸣,如今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士子,学习的主要经典,无不是出自春秋百家,以孔孟之学最为实用,我相信这样的经典学问,几百上千年都还会流传下去。

所以我觉得,讨论川军的方向,还不如讨论川军的地位,个人愚见,蜀候应该与曹操,孙权,哦,还有刘备,和睦相处,共创繁荣。

当诸侯并立,每一势力都会想着革新,总比一家独大形同死水来得强,所以我觉得与其征战,还不如就像现在这样,大家和平共处,你不打我,我不打你,只做学问,不见兵戎。

如此一来,既可以保证弘扬学问,还可以让百姓少了罹难之苦,岂不妙哉?”

“妙你个头,酸书生,老子……”高沛听不过去,就想冲上去把那韩生拖下来打一顿,刘璋横了他一眼:“干什么?人家学术辩论,你参合什么?你要上去可以,可是只能动嘴,去吧。”

高沛默默退下。

一旁王甫道:“主公见谅,都是王甫办事不力,这些考生良莠不齐,见识,学问,魄力,都……”

刘璋摆摆手:“没事,他们几乎都是半路出家的,能有这些见识不错了,只要鼓励做学问,大学问的人会有的,我们只要保证学术氛围就好了。”

“是。”

鲁肃听了刘璋的话,才醒悟刘璋为什么对这些荒谬的言论一点也不生气,这才想到,荆益平定世族叛乱后,人才几乎凋零。

最开始培训出来的官员,几乎就是只认识字,培训了处理政务和阅读公文后,就走马上任了,两年过去,这些士子能有这个水平已经实属不易,怎能与坐拥世族人才的孙权曹操相比?

可是从荆益这两年发展,和场上士子表现来看,这些不会四书五经,只通过了行政能力测验的官员,并没有耽误什么事,反而因为了解民间疾苦,接地气,勤劳吃苦,让荆益经济民生稳步发展。

而民间百姓子弟有了出头的道路,哪能不打破头的往官场挤,于是纷纷购买书籍,一边务农做工,一边学习,特别是最开始那些只认识几个字,就被培训成了官员,治理一方的人,让这些人又嫉妒又羡慕,他都能行,我为什么不行?于是纷纷开始做学问。

这样一来,荆益百姓子弟的文化水平,自然快速提高。

鲁肃心里也觉得四科举仕,是一种崭新实用的人才方式,可是却不敢多想,在江东那个地方,是不可能实现的。

“诸葛先生,该你了。”监考官好心提醒。

第四百四十八章名士激辩,各怀鬼胎

这样一来,荆益百姓子弟的文化水平,自然快速提高。

鲁肃心里也觉得四科举仕,是一种崭新实用的人才方式,可是却不敢多想,在江东那个地方,是不可能实现的。

“诸葛先生,该你了。”监考官好心提醒。

诸葛亮抬起头,微微点头,看来他并未走神,一直注意着场中辩论,也或许他的智力,足够他一心两用。

“听了荆益士子的高见,诸葛亮感慨颇多,荆益能有这样一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优秀学子,何愁荆益不兴,大汉不兴?乃蜀候之福,也是我大汉之幸。

然而,亮认为,无论是要横扫大漠,还是远征西域安息与大秦,还是百家争鸣,都需要先剪除叛汉之贼,国若存巨贼不除,谈何兴邦?诸位以为然否?”

众学子纷纷点头。

诸葛亮道:“如今我大汉,多蒙大难,先是黄巾叛乱,后是董卓乱京,如今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实欲为窃取大汉朝纲,若让此等巨贼存在,别说横扫大漠远征大秦百家争鸣,恐大汉旦夕有亡国之虑。”

诸葛亮说着站起来,手摇鹅毛扇:“时值大汉危亡之秋,凡我忠义男儿,无分贵贱,无分官民,都该奋起一搏,挽社稷于既倒,剿灭曹操,兴盛大汉。”

“好,诸葛先生说得好。”

“剿除国贼。”

荆益之地,随着刘璋的多场地多番演讲,曹操国贼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这时听得诸葛亮说的慷慨激昂,纷纷附和。

诸葛亮微微一笑:“只有剪除巨贼,迎回天子,重建大汉,才有横扫大漠远征大秦百家争鸣,扬国威,兴文化,建立万世盛世。

所以,在下虽然是左将军刘备刘皇叔麾下军师,不便参与川军方向辩论,但是亮窃以为,天下军队,只要是忠于汉室的,都该并力入中原,川军,更当是北伐国贼之劲旅。”

“说得有道理啊。”

“这诸葛亮果然有点墨水,虽然比我陈春差一点。”

众士子纷纷点头,突然一个女声传来。

“诸葛先生好博大的胸怀,玄德公好忠义的赤心。”

众人一看,正是女士子王异,诸葛亮眉头一挑,其他士子都好说,这女子王异,好像真的很有本事,自己还需得提防点,抱着鹅毛扇拱手道:“不敢当,凡我大汉男儿,都该有如此胸怀,都该有这颗赤胆忠心。”

“让我想想。”王异玉指点了一下额头:“诸葛先生的意思,直白点讲,应该就是天下诸侯,当合力破曹吧?”

“姑娘言之有理。”

“那为何玄德公不派兵攻打许昌?反而去攻韩遂?”

“韩遂本是叛贼起家,结连羌人十万祸害西凉,前不久又忘恩负义,杀害马援之后,领天子衣带血诏的马腾将军,凉州人莫不切齿痛恨,我主为民伸义,有何不妥?”

“笑话。”王异脸上一抹淡笑,带出湛湛的酒窝:“韩遂,跳梁小丑,辟居西凉,又被玄德公与诸葛先生打得大败,人心离散,不足为虑。

诸葛先生号称忠义者,皆当并力破曹,若玄德公真有一颗赤胆忠心,大破韩遂后,就该驻兵于狄道,天水,防备韩遂,另取大军直扑许昌。

玄德公能用兵西凉,为何不用兵许昌?营救天子?这不是本末倒置,舍重就轻吗?”

“是啊是啊,有道理啊。”众生点头。放着天子不救,去打一个病怏怏的韩遂,确实有违常理。

“那蜀候刘璋为什么不去?”阿三忍不住出言驳斥,被诸葛亮眼神瞪了回去。

王异微笑道:“当初蜀候兵微将寡,粮草不济,犹率大军直逼许昌,斩曹军大将乐进,占据樊城及宛城以南要冲之地,若不是西羌在韩马煽动下进犯汉中,焉能退军?

难道诸葛先生这位随从,不见如今西羌南蛮五溪皆对我大汉俯首帖耳吗?当外敌入侵,若还陷入内耗,实乃自私自利,对这一点,我完全赞同蜀候的做法,就是不知诸葛先生是否同意。”

“阿三学问粗浅,姑娘莫怪。”诸葛亮含笑拱手。

“不怪不怪,只是想问问诸葛先生,韩遂一般的宵小,曹操一般的巨贼,西羌南蛮一般的外敌,孰轻孰重,外敌与国贼同在,先灭外敌是否有错?宵小与国贼同在,先灭不足为患的宵小,还是先剪除虚弱的巨贼?”

“自然是外敌大于国贼,国贼大于宵小,然姑娘可能不太擅长军事,过于想当然了。”诸葛亮平静地道。

“剿除国贼,不能凭一时义愤,需要积聚实力,若非如此,我主在许昌时,早已以身相博,并非我主畏死,而是徒劳无功,匹夫之勇,徒损姓命,只有积攒了实力,才能一举破曹,光复大汉。”

“先生说话过于牵强了吧。”王异秀眉舒展,微笑着看向诸葛亮:“如今曹操大军在北,正是中原空虚之时,夏侯渊被玄德公击败以后,与宛城张辽合兵,共计三万人,加上许昌洛阳各地守军,也不会超过五万。

而且除了张辽两万本部,其余皆没什么战力。

玄德公大败韩遂后,握兵十余万,其中骑兵六七万,原本韩遂控制的军阀纷纷转投玄德公,实力大增,反观韩遂剩下数万军队,人心不齐,被玄德公击败后,将士惶恐,毫无战力,绝不敢主动进攻。

玄德公只需留下三到五万人防备西凉,倾十万大军入许昌,到时川军严颜佯动于樊城,牵制曹军兵力,以西凉骑兵锋锐,关张赵马陈等盖世猛将,再加上诸葛先生之智,岂不势如破竹?营救天子,不是难事吧?”

“若如此,我军孤军深入,曹贼闻得风声,数十万大军南下,我军当如何?岂不是要全军覆没?”

“怎么会?玄德公若不是曹贼对手,大可带着天子南下投靠蜀候啊,诸葛先生不是说玄德公一颗赤胆忠心吗?

那割据一方,和与蜀候合兵,应该不是什么困难事吧?除非……玄德公还是想自成大业,想多占地盘,为自己打天下?”

“这……”

这种开放姓的辩论,众人围观,便不能就事论事,道德,忠义,必须挂在嘴边,也是最大的旗帜,王异咬着刘备必须马上出兵中原,牺牲自己,成全大义,占尽道德优势,自己能说什么?

“韩遂已经投靠曹操,若我主被迫与蜀候合兵,岂不是拱手将长安及整个雍州送与曹贼,我主如何对得起刚刚光复的雍州百姓?”

诸葛亮只能以大义反制大义。

“这个诸葛先生放心,玄德公率大军拼死一搏,救回天子,曹操倾兵南下,北方空虚,解袁家公子于倒悬,袁家在河北树大根深,只要活得喘息之机,必可恢复,这不比一个雍州更好吗?

更何况韩遂表面从贼,其实心里未必死心塌地,玄德公离开雍州后,曹操也不能那么轻易入主,难道诸葛先生没见,钟繇什么时候第一次进入长安?

那个时候,包括韩遂马腾在内,都名义上投靠了曹操,可是实际呢?曹操真的控制了他们吗?

所以请诸葛先生放心,玄德公可大胆去许昌,如果玄德公身死,以一人换取西凉,河北,两个抗贼的势力,并且救下天子,乃我大汉第一功臣,必然名垂千古,也可遂了玄德公一颗赤胆忠心,先生还有什么犹豫?”

诸葛亮心道,好嘴刁的女子,不但见识广,还会找软肋,看来此女必是继月英,樊梨香,蔡洺之后的又一女才。

诸葛亮正声道:“姑娘此言虽妙,却有三不便。

第一,韩遂拥十万西凉铁骑,远没姑娘所说的人心离散,士兵惶恐那么严重,西凉人只认实力,韩遂威服西凉久矣,士兵已习惯跟从,若我主攻许昌,韩遂绝对是心腹大患。

第二,天子在许昌,若我军攻打许昌,天子必被挟持向北,我们未必能营救天子,不过得一座中原空城。”

“呵呵。”王异笑了一下:“原来所谓忠诚,就是瞻前顾后,前怕狼后怕虎,又怕韩遂攻后方,又怕天子被劫走,如此说来,我们真不必讨什么贼了。

玄德公灭了韩遂,后面还有西域,鲜卑,孙权后面有山越,就算蜀候如今两次大战,平了西羌,威慑南蛮,不是还有川西羌氐,交州士燮吗?

瞻前顾后,大事无期。

天子今天在许昌,我们怕被贼人移走,所以不救,那曹操无论把天子挟持在何处,我们都可以以这个理由不去勤王了吗?岂不荒谬?”

“姑娘说话过于偏激,这并非瞻前顾后,而是考虑大局。”

“得了,你说三不便,这才两点,第三点是什么?”王异看起来有些不耐烦。

“第三点正是亮要说的,联合剿贼,恐人心不齐,当年十八路诸侯讨董,就是因为人心不齐,各怀鬼胎,才导致功败垂成,我们如今伐曹,同样有此顾虑。”

“先生什么意思?”士子陈春道:“如今天下诸侯没几个了吧?要合力伐曹,不外乎韩遂,袁氏,东吴,和我蜀候麾下川军,难道先生是怀疑我们蜀候不尽心伐曹?”

众士子都警惕地看着诸葛亮,只要诸葛亮敢说坏话,就准备被喷死。

第四百四十九章狗咬狗,一嘴毛

“先生什么意思?”士子陈春道:“如今天下诸侯没几个了吧?要合力伐曹,不外乎韩遂,袁氏,东吴,和我蜀候麾下川军,难道先生是怀疑我们蜀候不尽心伐曹?”

众士子都警惕地看着诸葛亮,只要诸葛亮敢说坏话,就准备被喷死。

诸葛亮可没阿三那么笨,扯上刘璋,那自己不用辩论就输了。

“西凉韩遂,如今与曹贼不接壤,无论参不参与,皆不用考虑,河北袁氏,乃曹贼死敌,必大力拥护,说到蜀候,亮更是放心,蜀候从出兵荆州开始,就一直以匡扶汉室为己任。

从曹操官渡之战后,还没人能斩曹贼麾下上将,甚至自曹操起兵,上将折损屈指可数,但是五名异姓大将之一乐进,就亡于蜀候之手,逼得曹操割地嫁女,两方的仇恨,恐不下于袁氏。”

台下的鲁肃突然眉头一皱,诸葛亮这么说是什么意思?韩遂不管,袁氏放心,刘璋不用怀疑,还剩下谁?

鲁肃可不会认为诸葛亮说的是交州士燮,辽东公孙度之流。

“孔明先生,你这样说,就是暗指我江东了?”

诸葛亮看到鲁肃,拜了一礼,笑道:“子敬先生好,子敬先生乃是坐席旁听,我们正在辩论,若要参言,恐怕要上台才合规矩吧?”

“……”鲁肃看向刘璋,刘璋一脸老态龙钟,没有表情,可是又拉不下脸上去,这诸葛亮明显是因为他自己在台上,和一群孺子秀生辩论,丢了颜面,也要拖自己下水。

如果东吴大都督也登台了,那他这个左将军麾下军师中郎将,有什么丢面子的?

鲁肃恨恨坐下。

诸葛亮微微一笑:“天下诸侯,人心叵测,亮不怀疑大汉多忠义之士,非刘姓亦可为大汉兴衰殚精竭虑。

但在如今形势,合纵抗曹,极有可能人心不齐,功亏一篑,所以亮觉得,如今天下两大皇室后裔,各据州郡,各掌雄兵,当联合起来。

待我主定西凉以后,将全力进入中原,与曹操决一死战,而蜀候则可取一路向东,奠定南方。

我主与蜀候一北一南,互为犄角,互相支援,待南北安定,还政天子,大汉必兴。”

诸葛亮的意思终于明显了,最开始的联合天下诸侯合纵抗曹,其实不过是一个幌子,就算成功,刘璋进入中原,也会挡住刘备的东征步伐。

诸葛亮实际是想刘备攻曹操,刘璋攻江东。

这么做有很多好处,江东是世族的地方,与刘璋的关系,就好比手指压弹簧,若刘璋进攻,必拼死抵挡,若不进攻,江东也威胁不到刘璋。

若此策成功,就成功将祸水东引,而刘璋还很可能答应,第一川军与江东有仇,第二划江割据,也是正常的谋略。

如此一来,江东世族必然团结在一起,这股力量绝不容小觑,虽然现在江东水军不过五万,是荆州水军的一半,步兵?br />免费电子书下载shuba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