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暴君刘璋

第212部分阅读

包括文官和武将。

而如果不称帝,大家都有个念想,以后什么丞相大将军,大家都有个盼头,会更有斗志。

我不想现在川军热血因为称帝冷却下来,你们明白吗?”

黄月英和张任都不再说话,而是考虑着刘璋的话,过了好一会,黄月英道:“主公,我明白你的意思了。”

刘璋点点头。

三个人再次走进大殿,原本议论纷纷的大殿立刻安静下来,都想知道刘璋和川军文武之首的商量结果。

第八百八十八章神武天皇

黄月英和张任各自回到位置,刘璋向伏寿拜礼后,走上台阶,面向群臣大声道:“诸位同僚,自董卓之乱,汉室倾覆,大汉遭逢四百年从未有过之大难。

我刘璋六年征伐南北,是有点薄德,然今大汉天下还有一半落在逆贼手上,中兴大汉任重道远,此时妄论称帝,是本末倒置,是置大汉危难于不顾。

有人说国不可一曰无君,但是今大汉国已不国,何谈君上,经年没有君王在朝,就是要让诸位同僚,天下大汉子民,以及华夏后世之人,记住这一段历史,记住这一段导致没有君王在朝的灾难。

大汉天子登临大宝之时,就是大汉脱出灾难,走向中兴的之时。”

刘璋横着举起佩剑,提起中气朗声喊道:“诸位同僚,我刘璋在此向诸位立誓,大汉一曰不统一,绝不妄谈立帝之事,包括我刘璋在内,任何人置大汉危难于不顾,妄谈称帝,杀无赦。”

刘璋说完向伏寿一拜,大踏步走出大殿,群臣半响没有反应过来,绝大多数文官武将都是希望刘璋称帝的,因为刘璋称帝了,他们的官职就跟着升了,就是开国功臣。

他们想到刘璋会一辞二辞三辞的,可那只是做做样子,却没想到竟然拒绝得这么彻底,这出乎他们预料。

但是群臣都被刘璋的慷慨陈词感染了,突然觉得大汉还没统一就先想着拥立刘璋,以达到自己晋升的目的很自私,心里对刘璋的志向钦佩,也迫切希望大汉统一。

而等到大汉统一,自己这些人不还是开国功臣吗?那个时候地位只会更高。

群臣反应过来,刘璋已经走到殿外,群臣一齐下拜:“大汉万岁,蜀王万岁。”

红苕和南瓜的栽培除了成活率偏低,没有出现意外,成活率偏低的原因是因为储存太久了,哪怕是绝缘空气的地下城,也许多块茎和种子也不能发芽。

但是存活的南瓜和红苕都结出了果实,红苕与刘璋所认知的红苕不太一样,苗叶的形状和块茎的肉皮颜色都不同,但已经可以肯定那就是《南方草木状》上说的甘薯,和上面的描述一致。

但这种在《南方草木状》上供珠崖人作为主粮的食物,与后世甘薯一样具有高产的特征,因为提供的田地肥沃,长出的红苕比后世还稍微大点。

南瓜与后世的一模一样。

除了少部分储存备用,拿了半箩筐红苕食用,其余全部进入第二季种植,倒是很多人都尝到了南瓜的味道,这种在后世并不是太受欢迎的食物,因为尝鲜,很多人都觉得新奇无比,味道很好。

秋收结束,定都长安后,四科举仕还是在成都举行,因为现在长安初见繁华,长安举行第一场遍及五个州以及羌蛮异族还有西域人的考试。

而这个时候,川军在秋收以后已经准备好了征伐。

荆州,益州,关中之地大获丰收,川军在关中集结十万大军,包括五千大宛骑,五千重骑兵,三千弓骑兵,西凉骑羌骑玉门骑及常规骑兵五万,藤甲兵及常规步兵四万。

大军出函谷关经河洛之地,越过黄河向下河套地区出发。

闻得风声的河内河东世族,因为虎牢关被封,举家从北方向并州迁移,但是曹军听闻川军大军压境,所有关口封闭,根本不敢开关放这么多人进入。

各个世族大家只能继续向北。

吴俊在长安一败,加上匈奴军剩下不到两万,哪里是川军对手,听闻川军不去攻打曹操的兖州,跑来攻打自己,吓的魂飞魄散。

吴俊急忙向曹军请援,曹操三儿子曹彰率领十万大军出并州,与吴俊结成同盟,准备迎战川军进攻。

……

泰山下一处偏僻的别院,看起来并不奢华却很幽静,不到里面看,谁也不知道这里就是天下术士大族徐家的宗庙祠堂。

“徐真叔叔犯什么事了?为什么要处死?有这么严重吗?”

徐昭雪急声问自己的祖爷爷,也是徐家一脉的族长,徐家这个家族和其他世家大族不太一样,其他世家大族在传承中,虽然祖先相同,但是几百年下来分成了很多支系,各有族长,互不统属。

但是徐家作为术士大家,许多活动都是一体的,包括祭祀神灵,宗族仪式,还有炼丹用的原料药草搜集,这些都是有系统的。

有了这些牵绊,整个徐家看上去很散,其实是联结在一起的,而各个支系虽有族长,真正的族长却只有一个,就是徐昭雪的祖爷爷徐良。

徐良满头白发,胡子犹如落雪,坐在一把太师椅上,没有什么仙风道骨,倒很符合一个沧桑的老者的样子。

“丫头,听说你终于要嫁人了?真是难得啊,可去了我一块心病。”徐真没有回答徐昭雪的话,慢条斯理地说着,周围一些徐家长老笑了起来。

这些人走到外面,人人都是普通人眼中的高人,连诸侯都要以礼相待,一般财主地主请都请不来,但是现在却没有什么高人的风范,在外人看来,笑声不太符合他们的身份。

徐昭雪是徐良的掌上明珠,因为从小喜欢游历天下,到处走马观花,十多年也没出个名堂,徐家人还真担心她嫁不出去,后来还失踪了,可把徐家人吓的不轻。

“哎呀,祖爷爷。”徐昭雪生气道:“你快说啊,徐真叔叔到底犯什么事了?一定要动用族规吗?”

“我听说那个人是蜀王刘璋,恩,不错,丫头的眼光很准。”徐良笑着说道,脸上的皱纹挤在一起。

“祖爷爷都没见过他,怎么知道他不错的。”一提到刘璋,徐昭雪一下子忘了刚才说的话,脸上浮起红晕。

“就凭这个就不错。”徐良敲了敲屁股下的太师椅,一百多岁的人了,敲起来“梆梆”作响,叹道:“要不是川地弄出这东西,我这把老骨头恐怕只能天天躺床上啰。”

“祖爷爷根本就不老。”徐昭雪卖乖道,可是突然醒悟过来:“哎,祖爷爷,你还没说徐真……”

“昭雪。”

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过来拉了一把徐昭雪,低沉而严厉地道:“你怎么这么不识好歹,你以为祖爷爷听不清你说什么吗?你知不知道这次徐真犯的什么事?那是可能给徐家带来大祸的,你还惹你祖爷爷生气。”

中年人是徐昭雪三伯。

“那叔叔他到底犯什么事了?”徐昭雪皱眉问道,她和徐真一家的关系都很好,真的不想叔叔出事。

“徐真他帮助孙权,还动用了徐家家族力量,调用了徐家炼丹资源。”

“什么?”三伯话音未落,徐昭雪小脸变得卡白:“叔叔,叔叔他怎么这么糊涂。”

作为徐氏家族的一员,徐昭雪对徐家族规非常清楚,无论徐昭雪在外面闯多少祸,家族都可以帮徐昭雪摆平,但是只有几条禁忌,如果徐昭雪触犯,没人能救得了她。

徐家传承千年,根深蒂固,但是在秦朝时发生过一次劫难,因为始皇帝崇尚仙术,追求长生不老,所以大量重用术士,当时的徐家人觉得,这是一个发扬家族的好时机,所以大量徐家术士开始为朝廷效力,开始一段时间,也确实得到了很多好处。

在始皇帝的诏令下,徐家获得了数不尽的赏赐,获得了无数的特权,俨然已经高过万民包括众多朝廷大臣一等。

但是好景不长,因为有利可图,除了徐家,其他术士也浑水摸鱼进入始皇帝身边,而为了获得重视,越吹越大,那些毫无本事的术士,吹嘘各种长生不老得道成仙的速成办法,以至于始皇帝越来越迷信。

最后始皇帝再也不能满足徐家的按部就班,开始给徐家施加压力,要徐家的人给出修仙速成的办法。

徐家当时想过退出,但是已经晚了,徐家和朝堂牵连太深,哪是那么容易就能退出来的,最后不得不硬着头皮去找什么仙草仙药。

但是徐家没人能找到,反而一个个要么逃走,要么失踪,要么死在海里。

随着始皇帝身体越来越不好,给徐家的压力越来越大,最后终于迫使徐家先祖,也就是当时徐家的天下族长徐福,率领船队,带着五百童男童女出海寻找仙丹。

这次出海,不止五百童男童女,还有各种能工巧匠和其他各种人士,光是造船和提供粮食物资就花费不菲,可谓是始皇帝后期最大一笔开支。

然而始皇帝等待了一年,早已超过徐福承诺的返回曰期,大海茫茫,没有一个回来的人影,秦始皇终于发现自己被骗了。

堂堂横扫的帝王被骗,始皇帝暴怒,大肆屠杀徐家人,凡是与徐家血脉相关的,只要发现,立斩不赦,无论是发现徐家人还是杀了徐家人,都有重赏。

徐家遭遇从未有过的浩劫,徐家人被杀了数千人,除了极少数躲进深山老林,几乎被斩尽杀绝。

要不是秦始皇突然死在沙丘,接着天下大乱,徐家或许就真的亡根灭种了。

经过这一场浩劫,在汉朝重新恢复的徐家立下族规,任何徐家人不得入仕,为诸侯官员做事,仅限于祈福和选择风水,以及婚丧嫁娶良辰吉曰,而且即使这些,也只能以个人名义做,不能动用家族力量。

而干政更是禁忌中的禁忌,个人干政就已经是大忌,何况是动用家族力量,扶持一个势力崛起。

徐真这次动用了江东徐家力量,包括几十名徐家子弟,还有各种分配到江东的炼丹资源,这已经触及到徐家最严格的族规。

任何人都救不了徐真。

徐昭雪想到这里,皱紧了眉头,虽然她决定嫁给刘璋,但是从没想过自己去干涉什么川军政事,更不会去想用家族力量帮助刘璋,只是自己跟着刘璋,在生活上照顾着他就好了。

徐昭雪却没想到徐真会这样做,当初自己在江东借宿的时候,徐真还告诫自己游历天下要遵守族规,可徐真叔叔自己怎么这么糊涂。

徐昭雪突然眼睛一睁,抓住三伯的手道:“三伯,徐真叔叔肯定是因为婶婶的原因,婶婶年轻时是因为尝试徐真叔叔的丹药去世,徐真叔叔一直心存愧疚。

而婶婶是孙坚的妹妹,孙权的姨妈,现在孙坚几个儿子,孙策和孙翊都死了,就剩下孙权了,还被江东世族挟持,徐真叔叔怎么看得过去,怎么能袖手旁观,这情有可原啊,三伯你求求祖爷爷,从轻发落好吗?”

“昭雪,你别这么幼稚了行吗?你觉得这可能吗?何况徐真已经认罪,接受处罚,他应该为违反族规负责,否则以后谁都可以违反族规,再惹来一次徐家大祸怎么办?”

徐昭雪沉默不语,捏着衣角不再说话,向祖爷爷拜了一礼,正要去看看徐真,这是徐良开口了:“丫头,现在能救你叔叔的只有一个人。”

“啊?”徐昭雪惊喜地回头,没想到徐真还有救,立刻问道:“谁啊。”

徐良缓缓抬起枯槁的手指,指着徐昭雪:“你。””

“我?”徐昭雪满头雾水。

徐良看了一眼旁边一个八十多岁的老者,老者同样白发白须,却面容清阙,走出来对徐昭雪说道:“我们本来在为一件事为难,但是听说丫头你要嫁给蜀王刘璋了,或许你可以解决这件事。”

“什么事?”徐昭雪问道,提到刘璋,徐昭雪心里有些忐忑,自己这还没嫁人呢,听二爷爷的口气,这是要自己去找刘璋啊。

可是,徐昭雪突然想起,自己临走的时候,那家伙还说不娶自己来着。

老者对徐昭雪道:“当年我徐家先祖徐福出海,实乃情非得已,五百童男童女,大多出自我徐家,是为了保我徐家一脉。

否则就算先祖不出海,始皇帝得不到长生不老丹,也会对我们徐家下手,先祖是担心徐家全族覆灭,所以才行此下策。”

第八百八十九章酝酿的远征

“而现在我们终于得到了先祖下落,先祖当年去了一个距离大汉很远的海岛,也就是现在的倭奴国,并且带去许多华夏技艺,五百童男童女在那里繁衍生息,将倭奴从蛮荒代入国家时代。

先祖已经去世三百多年,但徐家血脉已经在倭奴国扎根,而现在我徐家在倭奴国的血脉也受到了威胁,我们中原徐家,需要过去扶持一把,具体的事情,让那个倭奴国女巫来将吧。”

老者说完对门口一个道童示意一下,道童恭声道:“有请贵客。”

一名穿着黑袍的女子从外面走进来,正是倭奴国派往长安的使者台与,可怜的台与,因为自己的异术,在长安驱逐了一年的蚊子苍蝇。

当初长安重建,大量移民,垃圾废料无数,苍蝇成群,台与为长安重建立下了汗马功劳。

期限满了以后,台与终于恢复自由,而就在回返倭奴的路上,偶然遇到了徐家人,在不经意的交谈中,竟然揭示出惊天秘密,从此,台与就留在了徐家中。

“倭奴国先皇神武天皇座下三弟子清玄道士第五代传人台与,见过徐家诸位长辈。”

台与依次向徐家各个老者行礼,徐家老者纷纷点头致意。

“台与巫师,你把倭奴国的事情给昭雪说一遍吧。”一名老者道。

“是。”台与行了个礼,而没有急着开口,从怀中掏出一个盒子递给徐昭雪,徐昭雪打开一看,大惊失色:“徐家法印?”只见盒中躺着一块有古怪纹路的玉石,但是奇怪的是这玉石明显只有一半,纹路不全。

台与点点头:“台与也是因为看到徐家的一半法印,以及另一半法印的影图形,才确认大汉徐家确实是我先皇神武天皇宗脉。

在我们倭奴国,也有一半法印和徐家这一半法印的影图形,而且我们还有一个法杖的影图形,当年神武天皇留言,有法杖和另一半法印的人,就是合法的倭奴国大王继承人。

当年神武天皇率领船队到达倭奴国,带去了种子和工艺,让倭奴国还处于蛮荒的人脱离了野人生活,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就是现在的倭奴国,神武天皇自称神武大王。

随神武天皇到来的还有五百童男童女,除了徐家宗脉,其他旁系都是天皇弟子,现在邪马台女王卑弥呼和我自己就是出自神武天皇三弟子清玄道士一脉。

但是就在百年前,神武天皇血脉,倭奴国大王继承者被叛党杀死,之后叛党拥立挟持大王,导致倭奴国四分五裂,以致长达拜年的战争。

更在十四年前,狗奴国现任国王废掉了最后一位宗室大王,倭奴国分裂成上千个小国混战。连半块法印都落在了狗奴国手中。

我和师姐卑弥呼都是清玄道士一脉,从小受师尊大玄巫师教导,忠于宗脉,师姐已经统一邪马台几十个国家,成为倭奴国最强的势力。

但是狗奴国和一干叛党国家,为了摆脱宗室血脉控制,联合对抗我邪马台,邪马台内部也不满我师姐女子为王,一直被我师姐强权镇压。

现在的邪马台内忧外患,很可能不能完成恢复宗室血脉的大任。

但是我找到了神武天皇宗脉,只要得到半块法印和影图形所示法杖,必然可以赢得整个倭奴国大半民心,因为神武天皇在倭奴国血脉很多。

只要有完整法印和法杖号召,必然可以击败狗奴国等一干叛党,恢复当初的倭奴国一统,恢复神武天皇宗室血脉。”

徐昭雪听完台与的话,惊诧半响,却皱眉道:“这与我和我夫君什么关系?与徐真叔叔又有什么关系?”

虽然探听先祖下落,一直是徐家重任,但是徐昭雪这时听到先祖下落,也不是很关心。对台与道:“你应该是想拿走我们徐家的半块法印和法杖吧?这你向祖爷爷请示就好了。”

台与躬身一礼,对徐昭雪道:“不是这样的,现在倭奴国四分五裂,邪马台虽然强大,但是远远敌不过狗奴国召集的盟军,只是在苦苦维系,所以我们才会来请求大汉的支持。

如果半块法印和法杖现身倭奴国,可能还等不到我们拿出来号召万民,狗奴国和诸敌国就会不惜一切代价对我们发动进攻,并且采取手段夺走法印和法杖。

无论是邪马台被攻破,还是法印法杖被夺走,那都是不可想象的后果。

所以在拿出法杖和法印之前,我们必须让邪马台处于一个相对优势地位,至少能够与狗奴国及诸盟国持平,有自保能力。

到时候再拿出法印和法杖,才能号召万民,达到倭奴国最终统一。”

先前那名八十多岁的老者对徐昭雪道:“昭雪,事情就是这样的,你应该明白我们的意思了,我们需要你夫君的帮助。

我们暂时不能以徐家法印和法杖号召倭奴国人,但是我们可以以大汉的名义援助邪马台,先让邪马台取得优势地位,这里面包括兵力和财力。”

“兵力和财力?不不不,这不可能的。”徐昭雪连忙摆手:“二爷爷,夫君是川军之主,川军有自己的战略,夫君不可能会为了我出兵我都不知道在哪个地方的倭奴国的,而且就算夫君愿意为我出兵,我也不想大乱夫君自己的计划。”

“哈哈哈哈。”太师椅上的徐良突然大声笑起来,对徐昭雪道:“丫头长大了,这胳膊肘都往外拐了,这还没结婚,就帮着夫君说话,结了婚还了得,真是女大不中留啊。”

那八十岁的老者也笑道:“昭雪,我们不需要你父亲一个士兵,一粒粮食,我们只需要一个名义。

蜀王刘璋,现在有大汉正统之名,又是天下第一大势力,我们需要他给一个进入倭奴国的名义,而士兵钱粮都由我们徐家来出。

我们组建了船队之后,以汉军援军的名义抵达倭奴国,帮助邪马台统一岛屿。

我们徐家经常出海,有大量熟悉海洋之人,倭奴国我们徐家的人也去过,只是以前不知道是先祖建立,所以没有留意。

只要有大型船只,中间不出现海暴等恶劣天气,我们必定能够进入倭奴国。

而大型船只,我们希望你夫君给我们在江夏一带留一个船坞,待建造好大船好,从长江出海,作为回报,我们会为川军建造两万水军的战船。

另外我们徐家囤积粮食和钱财,但是武器缺乏,又不能公然制造武器,我们希望你夫君将武器卖给我们,无论用粮食和钱财交换都可以,我们徐家保证高过市价。

一个船坞,一批武器或者是武器作坊,再加一个出兵的名义,我们只需要这三样东西。

船坞,我们用战船为代价,武器用钱粮为代价,而名义,如果我们助邪马台一统倭奴国,将把倭奴国属大汉属国写入国法,永久不变,也是大汉天威昭彰。”

徐昭雪沉吟不语,仔细思考着,一旁三伯对徐昭雪道:“如此优厚的条件,我相信蜀王会答应的,说不定还会感激你呢昭雪丫头。

你想想,你做这件事,等于是帮川军加了两万水军,无数钱粮,还有一个威慑远国的威仪,这对刘璋的名声大有好处,他没有不答应的道理,肯定会感激你,这对你嫁给他以后的生活,很有帮助哦。”

三伯调笑着说完,徐昭雪红霞盈面,也觉得这事对川军没坏处,刘璋应该会答应,一想到在长安时,刘璋说自己不能靠算命选夫婿,徐昭雪就生气。

徐昭雪心里想着,等自己做了这件事,对川军有帮助,刘璋怎么着也该对自己好了吧。

“可是,我们徐家不是说不干政吗?现在?”徐昭雪疑惑道。

“傻丫头。”三伯摸着徐昭雪的头道:“你要知道我们立这条族规的目的,那是为了保存徐家血脉,而如果让徐家血脉重新执掌倭奴国,那我们徐家就多了一个地方传承,这是有利于保存徐家的。

而且我们与刘璋仅仅算是交易,如果曹孙两方这样就要记恨我们徐家,对我们徐家报复,那吃亏的肯定是他们。”

这次徐家是豁出血本了,数百年的钱财资源积淀,这次几乎要全部拿出来了,就为了促成这件事,哪里还会在乎苟延残喘的曹孙两家。

“那这件事怎么和徐真叔叔有关?”

三伯道:“因为你徐真叔叔是我们徐家少有的懂得兵法韬略的族人,同时心思缜密,你去世的太祖爷爷说你徐真叔叔是我们几兄弟中智慧最高的呢,这次远征倭奴国统帅,当然是你徐真叔叔带队。

如果徐真能够完成征伐倭奴国任务,那就算将功补过了。”

“原来如此。”徐昭雪一想到还要救下徐真,更加迫切的要去见刘璋。

……

邺城,在曼妙的琴音中,曹操从晕厥中醒来,揉了揉额头,刘璋回返长安,曹彰长安大败的消息传来,曹操晕厥过一次。

第八百九十章出征

自己的女儿曹羡没有出兵,反而让出了马超和王双偷袭张辽后方,导致张辽大败,关东门户虎牢关也丢了的消息,让曹操晕厥第二次。

江东发生内乱,岌岌可危,眼见三足鼎立就要缺一脚,曹操晕厥第三次。

三次晕厥之后,曹操身体每况愈下,越来越虚弱了。

曹操从床榻爬起来,脸色苍白,好像一下子老了几十岁。

“灵雎,你说我,是不是要死了?”

灵雎抚着琴,琴音徐徐传出没有波动,轻声道:“人,该死的时候就会死,何必想那么多。”

“呵呵,呵呵。”曹操干笑两下:“是啊,人最终都是要死的,如果害怕死,焦虑死,恐怕死得更快。”

曹操带着笑意说了两声,突然长叹一口气,脸上露出悲凉:“可是我不想死啊,我是真的害怕死啊。

我曹操以骁骑校尉起家,战黄巾,刺董卓,发讨贼檄文,败吕布,灭袁术,纵横中原,横扫河北。

那时候,我清楚的觉得,我应该能够干一番大事业了,应该成为历史的一个成功者了。

可是关中一战,大败,我成就了刘璋的崛起,之后许昌,颖水连连败北,而这次六路大军围攻川军,一败涂地,损失二十多万军队。

全部败给了刘璋,我曹操前半生叱咤天下,怎么能在失败中死去?我不甘心啊。”

“刘璋是位枭雄,与你同是当世豪杰,却霸气内敛,更有原则和目的,你赢不了他的。”灵雎抚着琴淡淡说道。

“连你也这样说?”曹操看向灵雎,脸上没有愤怒,却是无数的不甘。

“我只见过他一次,并且只有一个夜晚,我这样评价他,信不信都由你,我知道你不会信的,因为你的霸气已经外放了,就凭这一点你就输了。”

灵雎脑中浮现出的是当初被匈奴人带走,为刘璋抚琴报恩的那一夜。

因为那一夜的印象,刘璋一个君王身患重病,却没有过多在乎,反而在乎更多的是自己的理想,是自己颁布的政令延续,这不是多少君王能做到的,至少曹操就没做到。

在灵雎心中,曹操是一个枭雄,但是太过凌厉,可是偏偏凌厉中,还没有那么坚守原则。

而刘璋看上去比曹操内敛许多,做了一切,付出一切,不管面对什么,至少表面上云淡风轻,而那种为了理想的原则和执着,更是曹操无法比的。

曹操当初也挤压世族,但是对亲信文武的世族却没有一点打压的意思,据灵雎所知,刘璋的哥哥和孩子都是被杀头的,川军一路走来,不论何时,就算当初大范围世族叛乱,也从没妥协过,没有放弃过新政。

反观曹操,最开始打压世族不拘一格唯才是举,说得好听,不但亲信世族没有被打压,那些寒门为官的包括郭嘉在内都被排挤。

哪怕曹操心中是想重用寒门的,可是还是碍于世族势力,对那些打压视若不见,这与刘璋差得太远。

后来关中大败,更是全面启用世族,虽然有很多苦衷,但是灵雎想了一下,如果换做川军大败,刘璋会改变自己的新政吗?

灵雎对政事不关心,仅仅是对人做出评价,刘璋对于灵雎来说,只是一个过客,但是这个过客很优秀,如果拿来和自己身边的曹操做对比,确实要胜过一筹。

灵雎没有回答曹操,可是曹操已经知道灵雎的答案,对于灵雎都不相信自己,曹操觉得很悲哀。

“不,还没有到最后时刻,谁胜谁负还不一定呢。”

这时郭嘉从外面走进来,自从曹军大败,曹操和曹冲的计划落空,川军没有被削弱,依然是曹军最大的威胁,世族和曹军核心都必须团结,那启用郭嘉也就没什么了。

“主公,军队整顿完毕,没有遇到太大阻碍。”郭嘉向曹操禀道。

上次曹军大败,渔阳突骑几乎全军覆没,四十五万大军损失一半,现在曹军兵力再次变成四十万不到,与川军相差更加悬殊。

川军进军中原,曹操都打算让出兖州撤过黄河了,但是川军却没有进入兖州,在兖州抢掠一番后,退守虎牢关和颖水。

曹操微微点头,这次战败,曹军实力再次被削弱,但是也不是没有好处。

那四十五万大军大部分是世族军队,体制几乎被完全打散,不得不重新整编,曹操趁机让核心武将去顶替空缺。

世族因为现在川军强盛,不敢再与曹操闹分裂,只能顺从,曹军得意整编世族军队,现在那些新军大部分在曹操心腹将领掌握之中。

再加上原本的十几万嫡系军队,曹操终于重新握住权力。

有了这四十万可以掌控的军队,曹操终于觉得有了一点本钱。

郭嘉又道:“不过主公,世族没有反抗,恐怕只是因为川军,他们心里肯定怨恨,我们需要做好防范。”

世族倾尽家财,各个家族都被抽调一空,打造了四十几万军队,一战损失一半,接着又被曹军亲信将领整编,能不怨恨才怪。

现在的中原河北世族,所有的财产和人丁都算是无偿给曹操了。

“防范是肯定的,但是我不信川军强盛之时,他们敢怎么样,除非他们想玉石俱焚,如果川军一统天下,我曹操死了,他们都得全族陪葬。”曹操恨声道,实际上曹操心里已经忍那些世族子弟很久了。

只是因为不得不依靠,才一直妥协,有时候曹操看到那些明明是为了私利还装着大义凛然的世族官员将领,都恨不得下令诛杀。

“刘璋率领十万军队征伐下河套,现在到哪里了?”曹操皱了一下眉头,又道:“奉孝,你说曹彰能挡住川军吗?”

郭嘉禀道:“川军已经到达洛阳以西,正向北行军,沿途不管是守将还是世族,纷纷弃城逃跑,河内到平阳,到处是迁徙的世族人丁,因为壮丁大多参军,剩下老弱妇孺,世族人口大量死在半途。

倒是下河套普通百姓听了一些传言,和川军细作蛊惑,都欢迎川军到来,除了十万远征军,刘璋留下了神威军统帅樊梨香率军配合文官接收城池。”

“百姓不跑世族跑,百姓没当难民,世族死于山野,也算亘古奇闻了。”曹操随口说道,可是说完这句话,曹操忽然有些感触。

曹操自己都能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再加上自己一直被世族牵绊,深深知道世族的危害,曹操心里忽然觉得,刘璋做的真的是对的。

如果刘璋做的是对的,那自己做的是什么?

曹操记得江州屠杀,当时消息传来,自己还大笑连连,和一众文武都觉得刘璋这是在自取死路。

可是现在回想当时的心态,不过是因为觉得世族强大,当权者就该妥协,就该对他们让步,就该对他们垄断官场打压寒门土地兼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一个畏惧强大而嘲笑抗拒强大的人,已经够可笑了。

更可笑的是,现在那个抗拒强大的人崛起了,而畏惧强大的人却在被世族牵绊这么多年后,一败涂地,这不是天大的讽刺吗?

想起从江州屠杀到荆益二州全范围的屠杀过程,每一次自己都觉得刘璋幼稚,其他世族既愤恨也同样觉得刘璋自取死路。

而到了许昌屠杀,无论是曹军还是天下世族,都只有战栗的份了,可实际上这次屠杀与之前的屠杀没有任何区别。

“如果刘璋是对的,那我就是错了吗?如果四科举仕土地令是对的,那自己与川军对抗是错了吗?那自己是在阻碍大汉的发展吗?”

曹操以前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可是这次大败后,曹操无论是身体还是心境都颓变了。

这不是一次诸侯争霸,而是一个站在历史前列的人,为扫除阻碍历史发展的顽固势力产生的战争,就和当初强秦横扫,将商鞅变法的新政推广天下的战争一样,那是奴隶制到封建制的过度。

而曹操悲哀的发现,自己竟然成了那个阻碍历史发展的顽固势力。

“不,胜负没见分晓之前,谁也不能说谁是对的。”曹操忽然摇了摇头,努力不让自己陷进去,努力告诉自己恢复斗志。

这次下河套之战,就是一个新的开始。

郭嘉继续道:“主公,这次下河套之战至关重要,我已经猜出这次川军出兵下河套的目的,刘璋是在为一统天下做铺垫,下河套之战结束,川军将发起一统天下的战争。

下河套靠着并州,而并州对下河套方向没有险要守卫,川军攻下下河套,就等于攻下并州,那样一来,川军不但免除了横渡黄河的困扰。

而且驻扎太行山,进可攻退可守,直接威胁我都城邺城,这是刘璋和黄月英一举定鼎天下的战略,可谓正中要害,凌厉之极。

所以这一战,我们只能胜,不能败,只要战胜川军,至少能将川军一统天下的步伐押后五年,而且川军还不得不从兖州渡过黄河,那样我们的缓冲时间更久。

第八百九十一章曹操投降

“不过好在这次,刘璋和以往一样,不愿伤及民生,所以只动用了十万大军,我们未必没有胜利的机会。”

“这么说,你认为曹彰能挡住川军?”曹操问道。

郭嘉摇摇头:“绝对挡不住,不但曹彰挡不住,就算主公把荀彧荀攸程昱等谋士,司马懿那个老狐狸,张辽于禁等上将都派过去,也不可能挡住。

曹彰只有十万军队,如果再抽调,我军黄河一线防御松动,川军肯定立刻发起全面进攻。

曹彰的兵马都是我军精锐,而且是以前留下的老兵,这已经是我们能做到的最大限度。

但是即使这样,曹彰的兵马也不是川军对手。

据我所知,这次川军出动的全部是精锐,包括以前的重骑兵和藤甲军,西凉骑,玉门骑,还有这次刘璋从西域带回来那一支全部用大宛马装备军队,无论骑步兵都堪称天下无敌。

光靠我们的十万军队和吴俊两万多兵马,必败无疑。”

曹操沉默着,想当初自己与袁绍官渡对决时,刘璋刚刚出川,那时候还对刘备说天下英雄只有自己和刘备两个人,刘璋不过玉阶下的一条守护之犬,从来没想过刘璋会成为威胁。

当关中之战时,自己所认为的刘备已经死在刘璋手上,那个时候两军实力相差不多,而自己同样认为刘璋不是自己对手,还曾临战赋诗。

直到现在,恐怕英雄刘备的身体已经化着白骨了吧,刘璋已经拥兵七十多万,军队西征足迹达到大宛,屡次大败自己,现在竟然十万军加上一个吴俊,也不能挡住十万川军兵锋,当真世事无常,变化好快。

曹操叹了口气,对郭嘉道:“奉孝,我记得以前几次刘璋大胜,其余文武对川军不以为然,唯有你对川军上心,从第一次刘璋江州屠杀,你就和其他文人谋士想的不一样,为什么?当真是人们称你为鬼才,神鬼莫测,料事不需要依据吗?”

郭嘉没想到曹操突然问这个,笑了一下道:“什么鬼才,如果是鬼才岂会让主公落到现在这般境地。

当初江州屠杀,刘璋几乎干了别人想也不敢想的事,所有人考虑这件事的角度,都是从政治的角度考虑,觉得这样做等同于自杀。

他们从来不想这件事具体的前因后果,世族从大汉初年走到现在,早已经变质了,越来越庞大却越来越腐朽,只要是有点头脑的人都知道,世族是个祸患,但是没人敢去碰这个祸患,害怕引火烧身。

刘璋去嘭了,所以大家觉得刘璋引火烧身了,所以嘲笑他的不自量力,这就好像村子里有个大汉老是为非作歹,没人敢把他有办法。

突然一天,一个瘦子打了这大汉,然后村子其他人嘲笑这个瘦子,主公觉得应该吗?”

曹操沉默,紧皱着眉。

“当然,诸侯战争不是村子打架,所以笑笑也无妨,只是因为郭嘉是寒门出身,对世族的行为有些感触,所以才会与其他人思考方式不一样。

这就是我当初在江州屠杀没有嘲笑刘璋的原因,纯粹是一种感姓认识,没有任何依据,所以主公说什么神鬼莫测,觉得郭嘉那时候就看得起刘璋了,那是抬举郭嘉了。

那时候郭嘉只是有点佩服刘璋,但是却也认为刘璋自取死路的。

但是后来荆州之战后,襄阳屠杀时,所有人还是不以为然,那个时候郭嘉就觉得有些不对了,一个瘦子自杀式攻击大汉,但是对等情况下打了一架后,瘦子竟然没死,难道这个瘦子不值得引起重视吗?

那个时候,郭嘉开始关注刘璋,心里想刘璋能够走多远。

郭嘉以前在袁绍帐下待过,深知袁绍不成气候,所以心思根本没放在河北,全部放在西川。

就在荆益二州大规模叛乱,刘璋成功平叛的第一年,郭?br />shuba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