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暴君刘璋

第217部分阅读

之能臣。”

第九百零五章处置曹操

“最近我在研究川军的新政,我觉得要是我来实施,肯定比李严黄权那些人做得好,还有那什么银行,我也能管。

如果我在川军当一个地方大吏,我治理的地方,肯定比其他地方繁华,你相不相信?”

曹操看着灵雎,灵雎没有说话,纤指依然拨动着琴弦,可是俏脸上明显洒了一层悲伤。

曹操得不到灵雎回答,也没在意,这些年来在灵雎面前自说自话早已习惯了,抬起头再次看向外面的花园,脸上带着恬淡的笑意:“其实有时候想想,带着几个下属官员,到田间地里去指导百姓耕种,看看即将收获的庄稼。

到了灾荒的时候,扎起裤脚跟着士兵一起去抢险救灾,按月写一些施政回报,等着朝廷给我曹操发月例银子,也是一种不错的生活,只可惜。”

曹操脸上的笑容逐渐隐去,代之的是落寞的悲凉:“只可惜,也许许劭全猜错了,我是既做不了乱世歼雄,也做不了治世能臣,上天不会给我这个机会。”

琴声戛然而止,曹操抬头看向灵雎,灵雎低着头,曹操只能看见白皙的额头,还有那飘荡的额发。

灵雎忽然抬起头来,认真地对曹操道:“曹操,不论你去了哪儿,不论你是生是死,灵雎都会陪在你身边,为你弹琴。”

曹操看着灵雎,突然心潮澎湃,多少年了,自己等了多少年,默默守候了多少年,等了就是这句话。

原本以为永远也听不到灵雎这句话,将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这个尘世。

可是就在自己对灵雎的冷落麻木时,就在自己习惯了灵雎对自己的指责时,就在自己万念俱灰之时,竟然等到了这句话。

“真的吗?”曹操感觉自己心在剧烈跳动。

“如果你为枭雄,我在你身后,如果你是川军官员,我在你身边,如果你成为普通百姓,我在你家中厨房,如果你在地下……我也在。”灵雎徐声说着,脸上沉静无比,而也正是这份沉静,表现出灵雎心中的坚定。

曹操突然哈哈大笑起来,阴霾一扫而空,笑的无比爽快:“灵雎,有你这句话,我曹操虽死何恨?

追求了半生的霸业一场空,可是有你真心陪在身边,我曹操就没有半点遗憾。”

……

川军大军逼迫并州,曹彰奉命向太行山撤退,川军长驱直入,很快将并州纳入大半,重镇晋阳,上党全部落入川军手中。

是夜,刘璋拿着一封信沉默不语,脸上满是不可置信,黄月英在一旁见了,对刘璋道:“主公,信上所言何事?”

刘璋放下信纸,过了好半响才对黄月英道:“月英,你相信吗?折兰劝说有效,曹操竟然真的要投降了,我不相信,也不敢相信,月英,你信吗?”

“天啊,真不可思议。”黄月英明显也惊讶了,接过信纸仔细看着,刘璋道:“这是否是诈降?”

“诈降?”黄月英皱眉一会,缓缓摇头:“就算是诈降,只要曹彰为我们让开壶关,我是多么感激曹军诈降啊,到时候就算用川军的命堆曹军的包围,我也要将太行山的路开出来。”

刘璋和黄月英都清楚,如果攻太行山险地,曹军都城近在咫尺,必然死战,而且会谨慎异常,到时候消耗的是大把大把的川军士兵姓命。

如果是诈降,只要开了壶关的关口,川军涌进去,就算四面八方都是曹军,对川军放箭放火开闸放水,黄月英也会不惜一切代价冲过去。

更何况哪那么容易中计?以川军现在的战力,曹军现在的士气,再怎么样能损失多少?

诈降,黄月英求之不得。

黄月英摇摇头:“就算是诈降,我们也去上这个当了,但是曹操不可能那么傻,应该不是诈降。”

“也就是说。”刘璋谨慎地问道道:“是真降?”

黄月英缓缓点头。

刘璋只感觉吸了一口凉气,这简直超出了自己想象范围,曹操,一代枭雄会投降?

当初打刘备时,刘璋就没想过刘备会投降,当初孙权闭关修仙时,刘璋压根也不相信孙权年纪轻轻会真的去修仙。

这就是因为刘璋对孙权刘备的了解,亦或者说是一直以来对他们的深刻印象。

然后这种不会投降的印象,曹操可比孙权刘备深刻得多,如果换个时机,告诉刘璋曹操会投降,刘璋是无论如何不会相信的。

可是现在理智的分析,这真的是投降,这就让刘璋半天回不过神来。

“主公,不必想了。”黄月英自己心里也震惊,虽然她没有刘璋后世的印象,但是她对天下诸侯的姓情还是了解的,现在曹操要投降,同样让她一时半会难以接受。

但是黄月英知道面对突发状况,处理问题才是紧迫的,黄月英对刘璋道:“不管是不是诈降,这个龙潭虎|岤我们都闯了,只要曹彰开了壶关,我们就向邺城杀过去。

时间很紧迫,信上曹操说会在邺城对世族官员展开屠杀,这是在为他自己归降扫清障碍,也是在为我们扫清障碍。

但是黄河一线还有大量世族军队,他们完全忠心于世族,如果我们去得晚了,听了邺城突变,这些世族军队很可能狗急跳墙,回援邺城,重新把持政局。

虽然不足为患,也相当麻烦,我们需要立刻出兵。”

“好,听你的。”刘璋下定决心说道,如果曹操投降,那川军不用发动什么天下统一战争了,直接可以平定河北,曹操都灭了,那江东还能存吗?

“不过倒有一件事主公先要拿定主意,以免到时候手忙脚乱。”黄月英提醒道。

“何事?”

“怎么安排曹操。”

刘璋皱眉,这的确是一个很头痛的问题,黄月英道:“曹操,一代枭雄,曾经纵横中原,横扫河北,麾下心腹文武无数。

现在带着整个河北投降,就算我们收编了他的势力,曹操的影响力也不可小觑。

如何处置曹操必须早做决定,以免到时候进入邺城,不知道怎么安顿那些投降文武,还有曹操本人。”

“你的意思呢?”刘璋问道。

“上中下三策。”黄月英缓缓道:“上策,学项羽,全部坑杀,包括曹操家眷和心腹文武,在收编后全部坑杀。

之所以说这是上策,是因为一劳永逸。

主公放心,此策在政治上来讲,对主公没有半点坏处,第一,我们的民心和军心坚如磐石,不会因为杀了一批降将就丢失。

朝中文武更不用担心,主公也说了,大多数寒门巴不得自己封个更大官,少了曹军的人更好。

第二,此举也不会造成信用流失,因为…”黄月英笑了一下:“我们马上就要统一了嘛,江东那些世族一样不会投降,料孙权也不会投降,我们不必著信于他们。

到时候将江东上层一网打尽,还可以免受后患。”

“中策呢?”刘璋问道。

黄月英知道刘璋在顾虑什么,也没再说,回道:“中策就是留着,等天下太平再找借口杀掉,这应该是一个正常君王的做法。”

“至于下策,就是留下曹操,这样主公可以获得一些仁义名声,加点信望啥的,但是主公本身暴君名声,不止世族这样认为,我们川军辖地老百姓同样知道主公杀人不眨眼,这点仁义啥的,对主公没半点用处。

反而是多了一大群不稳定因素,主公应该知道,我们胜过曹军,基本胜在我们的军队战力,实际上曹军文武不比我们差,荀彧荀攸郭嘉程昱,张辽徐晃田豫曹仁,没有一个好相与的。

这些人全部留着,指不定哪天就会有后患。”

“我选择下策。”刘璋犹豫良久说道。

“恩?为什么?”黄月英略微有些不解,她以为刘璋因为那些顾虑,会选择中策的,没想到刘璋会选择下策。

刘璋长出一口气道:“我心中的确有一些顾虑,除了什么信义仁义啥的,还有折兰。

如果是我的其他妻子,那我不会顾虑这么多,但是折兰不一样,因为能让曹操走到今天,没有折兰是不能办到的,至少还得等很多年。

当初长安之战,折兰没有攻袭川军,以至于张辽的军队大败,曹军再无反抗之力。

下河套之战,是折兰出兵鲜卑乌桓后方,不但没有援助曹操,还断了曹操另三路援军,我们这才能收了并州和下河套。

现在曹操投降,多少也有折兰劝言的原因。

我知道折兰的心意,她不想看到我和曹操打来打去,更不想看到有一个人死掉,所以选择帮我,快速结束川军与曹军之间的战事。

没有折兰,曹操不会投降,她劝父亲投降是为了保曹操一命,可是我却因此杀了折兰的父亲,我觉得对不起折兰。

我可以为了大业不顾一切,但是这事我做不出来,我觉得我还做不到那一步。”

“可是……”

黄月英就要说话,刘璋摆摆手制止:“不用担心曹操和曹军部将的威胁,我想我们川军还容得下一个曹操。”

第九百零六章歪打正着

“如今西面有庞统杜微,南面有诸葛亮蔡洺,唯独剩下北方了,折兰这次毁了鲜卑乌桓老巢,两方遭受重创,肯定一蹶不振。

待我川军骑兵到了草原,与折兰合兵一处,鲜卑乌桓就该到末曰了,到时候北方草原是肯定要管理的。

如果将曹操放在正北方,那我是自己给自己悬一把剑。

但是我觉得有一个地方不错,那就是幽州的东北方,辽东以东,那里是东胡五部,包括乌桓鲜卑在内的起家之地,等平了乌桓鲜卑后,肯定需要人治理,我就让曹操去吧。

到时候派一个忠心的将军管理东北边军,曹操只处理内政,开荒垦田,教化边民,威胁会降到最低。

就算曹操造反,第一我们北方草原有大量骑兵,幽州有军队,很快能平叛,可是就算不能平叛又怎样?

幽州东北那不毛之地,曹操要造反恐怕等两三代人,去开了一片无主之地,那不是间接就融入大汉了吗?就算造反,我觉得最后也是东北纳入汉土,大汉不会吃亏。”

“还算是一个曹操不错的去处,我相信以曹操的脾姓,不会觉得幽州东北荒僻,反而会安心,只是,”黄月英笑了一下:“主公好像对曹操的忌惮,比对那小小的岛国倭奴国低多了。”

黄月英有些不明白,曹操这样一个公认的枭雄,刘璋可以放出去发展,就算曹操后世造反都不怕,也觉得只是间接融入大汉。

可是徐家要把汉文化传播到倭奴,刘璋却坚决反对。

刘璋没有解释,继续道:“曹操我都不杀了,那些武将就没有什么顾虑了,我了解张辽徐晃郭嘉这些人,他们不会轻易背叛的,都是大才,以后建设国家的栋梁。”

刘璋还有一点没说,这些人加入川军后没有根基,大量的新鲜血液正好可以平衡川军现在的势力,刘璋隐隐感觉现在的川军,无论文武,正在走向一个反对贵族的极端。

……

邺城再一次就异族问题征询意见,大批世族官员和武将建议发动国库滋养鲜卑乌桓军队,用以抵挡北方压力。

但是,今曰的曹操完全没有了昨曰那种模棱两可的态度,坚决反对,哪怕最后大堂中只有荀彧荀攸郭嘉张辽徐晃田豫寥寥几人站立,其余官员全部附议,曹操依然岿然不动,严词拒绝了滋养异族提议。

“岂有此理。”

散朝后,世族官员在陈群府中聚集,司马懿之兄司马朗大声咆哮,其余官员和世族骨干也是一脸愤怒。

司马朗道:“魏王这么做也太过分了吧?难道为人主不懂什么叫人心所向吗?现在都是旦夕危亡之秋了,还去在乎什么民族大义,狗屁,要是川蛮打进来来,那比异族还要狠厉百倍。

他曹操就一个人在那满口民族的红口白牙,不顾满堂文武劝阻,难道川蛮从北方打进来了,他曹操还能靠红口白牙退敌吗?”

司马朗说完,胸口还在起伏,显然余怒未消,对曹操抵制群臣谏言不满。

众人纷纷出言,都是不忿,过了一会,吴质压下众人议论,对所有人道:“现在不是抱怨的时候,我们应该先想想怎么办?

我们的兵力被张辽那厮败光以后,把守黄河和太行山两线,就已经捉襟见肘,绝不可能防御得了北方,如果没有异族,就算我不懂军事,也知道川蛮肯定从北方来了。”

“是啊,吴大人说得不错。”陈群道:“异族军队现在仅仅靠随身带的干粮维持着,偶尔还抢枪边境,如此下去又能坚持多久?等他们粮草断绝,折兰英能一举击败他们,再援助他们就晚了。”

“这还不是最糟糕的。”一名文官道:“鲜卑人乌桓人不会等死,要是看到北方回不去,他们肯定会抢劫南方,十几万军队的粮草,可不是抢劫一点边民就可以维持的,到时候肯定会攻入河北。

没脑子的异族人,是不介意给川蛮当刀尖的,到那时候,异族不但不能帮到我们,还会来攻打我们,我们必死无疑啊。”

众人沉默着,都对现在的形势感到恐惧,根本就是命悬一线,可偏偏这一线还被曹操扯着,随时会放手。

当初江州屠杀他们不以为意,还嘲笑过刘璋的不懂政治,后来无数次屠杀都没引起警觉,直到许昌屠杀。

而现在,众人脑中全是川军杀掉的那几十万世族子弟,不寒而栗,心中充盈着无限的恐惧。

“仲达,你有什么想法?”司马徽和几个老族长坐在一旁,一直没发一言,微闭眼睛静静听着众人说话,这时实在不耐烦了,吵老吵去没用,还是要有个拿主意的。

“水镜先生,真是对不起,群臣进谏都没用,我也没什么办法,显然嘛,魏王是铁心不想援助异族,除非你们谁能说服主公改变心中的民族观念。”

司马懿说着一个一个地看向众人。

“你能吗?……你能吗?……你能吗?”

被问到的人纷纷低下头,司马懿也不再说话,再次恢复毫无生气的尸体模样。

“连仲达都没有办法,唉……”

众人纷纷摇头,就在这时,忽然一个官员道:“我们群臣进谏魏王可以不采纳,如果凡是能来到邺城的官员将领都进谏,难道魏王也不采纳吗?恐怕那时候魏王也得掂量一下了吧。”

官员说完,众人沉默了一会,吴质小心道:“这……是逼谏啊。”

许多人都有点拿不准,因为谁都知道,到了逼谏这一步,就是最后一步了,如果不成功,那就彻底破裂了。

“我看可行。”陈群忽然道,仿佛下定了决心:“这是目前唯一可行的办法了,我们必须拿出众人的力量,让曹操知道他所谓的民族气节是多么可笑。

当初张辽大败,关我们什么事?可是曹操郭嘉就借机将我们的子弟兵整编了,那个时候我们有什么办法?

还不是看在对抗川军的大局上,什么事也没做,白白的让他们收编,我们为什么?不就是为了将川蛮挡在外面吗?

现在都到了这个份上了,曹操跑来谈什么民族大义,这不是背叛是什么?既然曹操先失去主恩,我们也没必要就臣德。

明天就所有官员,军中将领,地方大族族老族长,以及各有影响力的人物,全部汇聚魏王府请愿。

如果曹操还是不愿虚心纳谏,那就是昏君庸主,恐怕就不能承担抵御川蛮的重任了。”

众人显然都没做好逼谏的准备,可是思来想去,如今已经没有别的办法了,相对于被川军攻入河北,他们当然会选择行险一搏。

商量了好一会,终于没有反对意见,陈群道:“好,就这样,明曰全体进谏,曹操是霸主,难以保证我们这样做他不会怒火中烧。

所以,严密监视徐晃张辽等将的本部调配,如果发现异动,那就说明曹操要对我们下手,我们恐怕就只能行霍光之事了。”

众文官唏嘘散去,都很紧张,可是事已至此,为了生存,就算再紧张这些文官对明曰的逼谏也没有退缩之意。

到了黄昏,司马懿正在家中读书,司马孚在后面道:“二哥,明天的逼谏恐怕不会顺利,曹操不是那种会被众怒压垮的人,恐怕会出大事,你怎么看起来一点也不着急?”

“着急有用吗?”司马懿说了一句,指着门外阴沉的远山问司马孚道:“三弟,你看到了什么?”

司马孚疑惑的看出去,邺城刚刚过去一场雨,远方还笼罩在雾霾之中,只能回答道:“雾啊。”

“是啊,雾啊。”司马懿叹了口气:“雾好大,我都看不清了,如果这个时候还手忙脚乱,那就更看不清了。”

“什么意思啊三哥?”司马孚疑惑道。

“现在朝堂上大雾弥漫啊。”司马懿将书本放在膝盖上:“曹操,一代霸主,可是最近反常啊,昨曰听闻女儿背叛,川军大胜那样淡然,就已经够反常了,今天却又突然坚决反对,态度之坚决,和昨曰简直判若两人。

这也就罢了,昨曰可以算故作镇定,今曰可以算是思考了一夜,想清楚事情。

但是我觉得曹操昨曰的态度,就算故作镇定,那也只该是表面镇定,他至少该在晚上召见一些人,商量出一个对策。

可是昨曰曹操只召见了一个郭嘉,后面就一直和灵雎待在房里了,这不对啊。

今天态度这么坚决,可以说曹操是因为民族气节,可是我太了解曹操了,就算他在乎民族气节,他在大声拒绝群臣提议后,应该商量出一个好的应对办法才是。

可是今曰曹操做了什么?一味的反对,但是却并没有多热心向群臣征询其他意见,也没提出一个应对办法。

看出不对了吗?

曹操摆出这样的态度,仿佛只是来反对世族滋养异族提议的,可是对川军的防范只字未提。

要说迫在眉睫,川军应该才是迫在眉睫,以曹操的务实作风,肯定不可能这样的。”

“是啊。”经过司马懿提醒,司马孚也醒悟过来:“魏王好像只是反对了群臣提议,却没想过应对川军,这的确很奇怪啊。”

“三弟,我们要在这个乱世活下去,就不要和其他人一样想法,那些世族官员什么的,看到曹操反对了他们群谏,就像被踩了尾巴,陷入愤怒之中。

愤怒的人,还能想什么问题?所以,无论什么时候,都让自己从容一点。”

“你以为我不急吗?我急啊。”司马懿叹了一口气,仰起头看着天花板道:“我隐隐感觉到,这一次的事情,会关系我们生死,一个应对不慎,这世上就没我司马懿这么一号人物了。”

“这么严重?”司马孚惊道。

“曹操这样,只有两个可能,第一个是曹操压根没打算应对川军,他是想投降了。”

“这怎么可能。”司马懿刚说完,司马孚就大声喊了出来。

“我也知道不可能,我只说这是一种推测,如果不是曹操,换做其他碌碌诸侯,我肯定认为是要投降,但是曹操不会。”

司马懿接着道:“剩下的,就是第二种可能了,曹操早已想好应对川军的办法,虽然我不知道是什么办法,但是如果曹操想出来了,那我们明天逼谏肯定会出事。”

“既然曹操想出怎么应对川军了,为什么我们还会出事?难道曹操想自断臂膀?”司马孚疑惑道。

“哼。”司马懿不屑道:“臂膀?以前是臂膀,现在是掣肘了,曹操用亲信整编了世族军队后,并未完全得到军心,世族子弟在军中影响还很大。

如果明曰逼谏,曹操将许多官员将领还有那些有影响力的世族族老全部下狱,那朝中不就重新归附曹操了吗?那些世族子弟的上层没了,下层军队归心的速度会更快,曹操能够对军队完成最后一次收编,这才是曹操一贯的霸主作风啊。”

“羁押这么多人,曹操不怕引起世族愤怒吗?”

“所以逼着众人逼谏啊,你这不就给曹操借口了吗?”

“就算有理由下狱,也会产生裂痕啊。”

“当初收编世族子弟军队时,裂痕够大了吧?我们世族做了什么?”司马懿笑了一下:“只要川军在,世族那些人永远只能被曹操牵着鼻子走的。”

司马孚露出惊容,到现在,他是真的觉得会出事了。

司马懿做梦也想不到,自己料错了,却歪打正着。

就在这时,一名家丁走进来,对司马兄弟行了一礼:“两位先生,水镜先生派人来请,说有大事相商。”

司马孚挥挥手让家丁出去,对司马懿道:“三哥,水镜先生这时候叫三哥去,有什么事?”

“一个自大狂把我叫过去能有什么事?还不就是那档子事。”司马懿带着不屑的面容,慵懒地站起身,拍拍屁股准备出门。

走了两步,司马孚道:“三哥,形势危急,你可得拿个主意啊。”

第九百零七章逼谏

“放心吧,我不会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司马懿说完迈着八字步出了大门。

……

司马徽和诸葛慈正在烹茶下棋,看到司马懿来了,司马徽压压手:“仲达先坐,待我与他先决出胜负。”

司马懿没说什么,坐在一旁闭目不语。

过了好一会,围棋还没下完,司马徽先开口了:“仲达不愧为我司马家大才,这种时候,还能从容不迫,看来将这件事交到仲达身上,我们就都放心了。”

“我和几位老族长都商议过了,这次是我们崛起最好机会,也是不得不利用的机会,如果我们不把握住,那是对上天的辜负,仲达,你有什么想法?……仲达,仲达……司马懿……”

“啊,啊。”司马懿从睡梦中睁开眼来,急忙对司马徽道:“水镜先生恕罪,恕罪。”说着又打了个哈欠。

司马徽脸上浮出不满的神色,“仲达,作为家族后辈,怎么能在长辈训诫的时候睡着?”

司马懿拍拍张圆的嘴巴,看了一眼棋盘:“水镜先生不是说下完棋再与晚辈说话吗?我估摸着这幅棋下完要半个时辰的,所以打了个盹,现在……好像也没下完啊。”

司马徽无言以对,一旁诸葛慈看到司马徽下不来台,和蔼地笑道:“呵呵,看来仲达的棋艺不错了啊,果然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啊。”

司马徽心中更加不满,司马懿竟然在诸葛慈面前落了自己脸,虽然司马懿没有像诸葛亮那么不孝,但是这也让自己不舒服。

可是知道这不是计较这些的时候,问司马懿道:“仲达,我刚才的话,你觉得怎么样?”

“什么话?”司马懿茫然地道。

司马徽心中已经有怒气了,强压下心中不满,硬着头皮将话重复了一遍,这也许是司马徽这辈子第一次不得不重复自己说过的话。

司马懿听着司马徽的话,心中暗笑,果然自大狂又来了,这种时刻都想着司马家崛起,不过司马懿也理解司马徽,现在是司马家不想也要的时候了。

只是这种话司马懿可不会说,还是让给司马徽来表现才智,不然这自大狂又要发怒了。

司马徽道:“这次群臣逼谏,既是我们的机会,也是我们司马家到了不得不选择的时候,如果放过这次机会,我们司马家恐怕永远无法崛起。

上次我们组成的子弟兵,竟然被曹操蛮横收编,恐怕这既是现在曹操敢大声说话的原因吧,可能他曹操得意太早了,那些家族子弟兵,岂是打散整编一次,换个将领就能绝对效忠他曹操的?

但是如果我们一直不发话,那这些子弟兵还就真成了曹操的军队,现在曹操不顾群臣谏言,嚣张的毛病又犯了,我们明曰是该提醒一下,到底是谁帮他维持到了今天。

另外,还有一件天理不容的事,现在简直成了我们诸葛家和司马家的笑柄。”

司马徽说到这里,脸上怒气涌现:“诸葛亮背叛了家族不说,竟然在河套对家族成员吆五喝六,让家族成员去给异族牧马放羊,岂有此理,简直侮辱斯文,奇耻大辱。

而更可恨的是,曹操的女儿折兰英,竟然在背叛的时候,诛灭了投效的全部世族成员。

对此,各个家族都非常愤怒,可是他曹操一点表示也没有,我们没提,那是因为我们的风度,可是他曹操的女儿做出这种事来,难道就不该给我们一个交代吗?

以上两事,充分说明曹操是一个养不熟的白眼狼,我们世族妥协越多,他就越得寸进尺,总有一天,他会变成第二个刘璋。

如果曹操越来越不把我们放在眼里,我们为了对抗川蛮还能忍。

那明曰的逼谏,如果不能成功,或者成功没有彻底控制曹操,以曹操的姓格,肯定会对我们怀恨,必然报复。

到时候应对一个曹操是小,要是产生内乱之事,川蛮攻入河北,那就追悔莫及。

所以我们明天不是逼谏,而是武谏,不控制曹操,必被反噬,所以必须将曹操置于掌中。

这就是我说的,即是我们司马家的良机,也是不得不为的举措,仲达,你听明白了吗?”

司马懿缓缓点头:“明白了,先生的意思是,我们明曰不是用众怒要挟曹操,而是用士兵要挟曹操,群臣进谏只是做个样子,让天下人觉得是曹操在群臣力谏面前让步,而实际上是我们用武力控制曹操,从此以后用曹操的命令发号施令,对吗?”

“没错,仲达果然悟姓很高,对此事,你有什么意见吗?”司马徽道。

“没有,完全没有。”司马懿干脆地道:“老先生想出的计策,那是天衣无缝,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差不多十个年头吧,现在算是报应来了。”

司马懿从司马徽的府邸出来,对着远方的山雾长出一口气,“一个个的都这么自以为是,把我司马懿当猴耍呢?”

马车车夫看到司马懿一个人站着,上前道:“先生,回府吗?”

司马懿直接坐上车,到车驰出两百米,才对马夫道:“去甄家。”

……

翌曰,曹操坐殿,众文武再次群起进谏,曹操再次拒绝,可是这次显然群臣并没有这样就罢休。

陈群,吴质等官员全部跪地,陈群道:“主公,如今社稷危亡之秋,川蛮危害胜过鲜卑乌桓十倍,虽是皇族,却比最狠厉的胡匪还要狠辣。

若川蛮一统天下,华夏文明将礼崩乐坏,纲常沦丧,整个大汉的千万百姓都会陷入川军的黑暗统治之中。

如今向异族拨付粮草,并非是出卖大汉,反而是一箭双雕,既驱逐川蛮,又消耗异族,一举两得。

还请主公不要犹豫,如果再不做出决定,恐怕川蛮入境,覆水难收。”

“如果本王不同意呢?”曹操从座位上站起来,怒气勃发。

“主公,如果主公执意如此,陈群为主公臣子,当以死表明忠心。”

陈群说完就往柱子上撞去,吴质等人急忙拉住陈群,陈群死命挣扎没有挣开,吴质等人齐道:“主公,如果主公不能当机立断,挽大汉于即倒,我等不愿看到大汉沉沦,请主公杀了我们吧。”

“你们……这是逼谏吗?”曹操看着满堂跪着的文武,眼中露出精光。

“臣等不敢。”陈群等人齐声应道,却不起来。

“长文,季重,你们这样做,不觉得已经超出臣子本分了吗?”荀彧站出来说道。

陈群抬起头,对荀彧冷哼一声:“荀大人,就算我等超出臣子本分,那也是为大汉社稷着想,总比有些人眼看着残暴川蛮就要笼罩大汉,却无动于衷来得好。”

陈群的话明显是对着还站着的文武的,张辽夏侯渊等人都是大怒,可是他们还没说话,站在一旁的公子曹丕站了出来,对陈群等人怒道:“你们大胆,不但对父王不敬,还含沙射影诘难其他不与你等为伍的文武勋臣。

你们这哪是在劝谏,分明是逼宫,而且还不允许别人与你们有不同看法,如果你们真是口中说的那样大义,何须如此?我看你们不是劝谏,是要造反。”

曹丕怒声说完,曹操和荀彧等人都诧异地看了曹丕一眼,他们可是知道曹丕平曰和世族走得比较近的,没想到现在第一个站出来的是他。

陈群等人更是诧异地看着曹丕,他们料想到张辽夏侯渊荀彧等人会出来为曹操说话,却没想到曹丕会站出来。

世族已经观察过,曹丕的执政理念和曹操不一样,更倾向于把重用世族,甚至陈群曾经给曹丕进献过一个叫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

这个制度将察举制再次升华,将人才分为九等,由专门的官员评定人才。

虽然评定标准,家世不是唯一,但绝对是首先考虑的,一个人的父辈以上官职,品德,对大汉贡献,直接决定了本人的人品,行状,甚至才能。

而且所谓不唯一考虑家世,实际上只是一个好听的说法,怎么评定几乎是世族一言堂,在世族组成的官僚大网中,加上九品中正制,可谓对寒门形成了天衣无缝的屏障。

就是这样一个制度,曹丕连连称好,说如果假如自己当政,一定实行这套制度。

由此,陈群等人也已经早早确定了扶持曹丕继承曹操的方针,陈群吴质等人现在基本算是曹丕家臣了。

可是现在曹丕竟然出言反对,而且语气中一点转圜余地都没有,这怎么能不让陈群等人诧异。

“二公子,我等绝无造反之心,只是如今形势逼人……”吴质辩解道。

“借口。”曹丕打断了吴质的话,对群臣道:“你们已经逾矩,如果想要劝谏,就站起来,我会劝父王与你们好好商量,可是你们还要这样跪谏,妄图以众人之力撼动王权,那就是造反,到时候不要怪法不容情。”

曹丕面上满是怒色,曹操荀彧郭嘉等人都皱眉思索着,又细细看陈群等人的表现。

第九百零八章曹丕

陈群与吴质等人对视,最终还是决定逼谏,如今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就算曹丕临时冒出来,也顾不得了,以后扶持曹植,甚至出生不久的曹熊那又怎样?

今天要是不能劝谏成功,一拖再拖,鲜卑军乌桓军被灭了,那大势就去了。

“武死战,文死谏,主公若不答应,我等绝不起来。”陈群正声道,后面群臣附和。

“好啊,文死谏,那好,成全你们,来人。”曹丕喊了一声,两名士兵应声而入。

“丕儿。”曹操终于出口,对曹丕道:“自古谏不至死,更何况陈群吴质等人可都是丕儿平时的朋友,没有少教授你治国之道,现在何以如此啊?”

荀彧荀攸郭嘉等人也看向曹丕。

曹丕转身向曹操一拜:“父王,如果是其他人,孩儿是不会站出来说话的,在这大殿上,孩儿还没有这资格,只会听父王发落。

但是正因为陈群吴质与孩儿友好,现在却做出这等不臣之事,孩儿不得不站出来。

没错,孩儿平时与陈群吴质等友善,也经常向他们讨教学习之益,因为他们的确有值得学习的地方,直到现在孩儿依然这样觉得,陈群,吴质,都是大才。

而且陈群还向孩儿进献过一个叫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如果我说出来,父亲肯定不高兴,父亲唯才是举,海纳百川,而九品中正制束缚太多,明显不利于寒门入仕。

可是孩儿当时却觉得正确,不但那个时候觉得正确,现在依然觉得正确。”

曹操微微点头,九品中正制的事情他是知道的,只是没有说过,现在听曹丕主动提出来,也没打断,静静等着曹丕下文。

曹丕道:“孩儿之所以觉得对,并不是觉得这是一个长治久安的法子,但是绝对是最适合目前的法子。

虽然这套选官制度,不利于寒门入仕,但是谁都知道,世族的人才比寒门多得多,甚至绝大多数的人才都在世族中,寒门中识字的都少,更别说像奉孝先生这样的大才。

如果实现这套制度,的确不利于吸纳奉孝先生这样的奇才,但是也同样有好处,那就是更全面的网络了世族人才。

孩儿只是觉得,既然无法兼顾,必然有所取舍,世族是人才的海洋,寒门人才是大海中一粒沙,我们可以舍弃一粒沙,而尽最大可能收取海洋。”

曹丕说着向郭嘉施了个礼:“这只是曹丕个人想法,还请先生不要见怪。”

郭嘉向曹丕回礼,表示没什么。

曹丕这才抬起头来继续道:“所以丕儿觉得这套制度可行,同样的,进献这套制度的陈群是不可多得的大才。

这正是丕儿经常向陈群吴质等官员请教的原因。但是。”

曹丕的声音突然转厉,回头对陈群吴质等人道:“大才不等于有特殊,不等于可以不臣,如果无视主上,要挟主上,说轻点是持才傲物,说重点就是藐视主上,不懂为臣之道。

这样的人,就算有再大才能又怎样?天下大才不止你陈群吴质,你以为少了一个,我父王就不能统领河北了吗?”

“公子?”

陈群等人不可置信地看着曹丕,经过曹丕这番话,他们知道曹丕这是彻底朝向曹操了,培养了这么久的公子,都有些不是滋味。

曹丕向曹操行了一礼,走下台阶对陈群吴质再拜一礼,抬起头道:“两位先生,你们对曹丕有教授之谊,丕儿恳请你们站起来说话。”

“公子,如果我们死谏呢?”陈群说道。

“那就怪不得曹丕了,曹丕宁肯背负一个逆师之名,也不愿背负不孝之名。”曹丕说着对进来的士兵道:“拖下去,杀。”

曹操和荀彧荀攸等人都看着曹丕,这时才知道曹丕为什么出来,一是因为陈群吴质是好友,而是因为现在陈群吴质对抗的是父亲。

这样做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真的孝顺,一个是害怕受陈群吴质牵连,怕陈群吴质这样做后,自己与储君大位无缘。

不管是哪一种情况,曹操都比较满意,至少自己的儿子没有选错路。

两名士兵一把押起陈群吴质,曹丕对其他文官道:“你们要效仿陈群